1701961323
1701961324
1701961325
《报告》对两组铭文采取位置互换的办法避免其成为“初吉初干吉日说”的反证,这个办法是根据李学勤先生的研究得出的。李学勤先生在1998年4月发表《论师兑簋的先后配置》一文[15],文中以新出虎簋盖与师虎簋铭文的关系为例,考察元年与三年师兑簋铭文内容,得出三年簋在前,元年簋在后,两器分在两王的结论。随后,彭林先生发表《也谈师兑二器的排序问题》,李朝远先生发表《关于元年、三年师兑簋的先后顺序》,不同意李学勤先生的观点,两位先生认为三年簋的职官走马是正职,元年簋的职官是副职,仍以元年在前,三年在后,两器一王为正确。李学勤先生在1998年6月又发表《细说师兑簋》一文[16],进一步申论原有的观点,但没有正面回答彭、李两位的主要论据:即铭文中元年师兑的官阶低于三年师兑。我们认为两簋铭所记职官位置哪一个高是问题的关键,这一点明确了,自然应该职位高的在后,职位低的在前,因为一个人不可能为了降职来作器纪念。元年簋师兑所管辖是“疋师龢父左右走马、五邑走马”,三年簋师兑管辖的是“司走马”。这里有一个很关键的字“”,过去从字形到字意,始终未得到很好的解释,现将记有“”字的资料列举如下:
1701961326
1701961327
1701961328
逆 钟“用于公室仆佣臣妾小子”[17]。
1701961329
1701961330
1701961331
叔夷钟“余命汝职佐正卿,命于外内之事”[18]。
1701961332
1701961333
1701961334
叔夷镈“余命汝职佐卿,为大事,命于外内之事”[19]。
1701961335
1701961336
1701961337
1701961338
1701961339
1701961340
鼎“遣仲命奠田”[20]。
1701961341
1701961342
1701961343
1701961344
1701961345
微鼎“王命微九陂”[21]。
1701961346
1701961347
1701961348
1701961349
1701961350
1701961351
1701961352
毛公鼎“命汝公族参有、小子、师氏、虎臣,朕亵事”[22]。
1701961353
1701961354
1701961355
走 簋“王呼作册尹〔册赐〕走:疋益”[23]。
1701961356
1701961357
1701961358
1701961359
师俞簋“王呼作册内史册命师俞:任人”。
1701961360
1701961361
1701961362
1701961363
谏 簋“王呼内史微册命谏曰:先王既命汝王宥”[24]。
1701961364
1701961365
1701961366
1701961367
伊 簋“王呼令尹封册命伊:官康宫王臣妾百工”[25]。
1701961368
1701961369
1701961370
1701961371
1701961372
[
上一页 ]
[ :1.70196132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