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962304e+09
1701962304
1701962305 [24]郑良树,《竹简帛书论文集》,页89。
1701962306
1701962307 [25]郑良树,《竹简帛书论文集》,同页有魏文摘要。
1701962308
1701962309 [26]《左传》成公十六、十七年,《经》、《传》。
1701962310
1701962311 [27]《左传》成公十三年。
1701962312
1701962313 [28]《左传》成公十五年。
1701962314
1701962315 [29]《左传》成公十七年。
1701962316
1701962317 [30]《国语·晋语八》。
1701962318
1701962319 [31]《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1701962320
1701962321 [32]《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前521);哀公七年(前487)。
1701962322
1701962323 [33]《左传》宣公二年。
1701962324
1701962325 [34]《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1701962326
1701962327 [35]刘向《说苑》(《四部备要》本)卷三《建本》:“赵简子以襄子为后。董安于曰:‘无恤不才,今以为后,何也?’简子曰:‘是其人能为社稷忍辱。……’”《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前468)终卷记有知伯面辱赵襄子事:“知伯曰:‘恶而无勇,何以为子?’(赵襄子)对曰:‘以能忍耻,庶无害赵宗乎!’”两说大体相符。
1701962328
1701962329 [36]刘向,《臣术》,《说苑》卷2,页6下—7上。
1701962330
1701962331 [37]《史记·晋世家》,页1663。
1701962332
1701962333 [38]子大叔事迹,详《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襄公三十一年、昭公二十五年、定公四年。
1701962334
1701962335 [39]吴树平,《从临沂汉墓竹简〈吴问〉看孙武的法家思想》,竹简《吴问》除三字外,全文皆经吴氏审慎校补。本文涉及田制之处,只能是竹简原文的通俗简化。
1701962336
1701962337 [40]吴树平,《从临沂汉墓竹简〈吴问〉看孙武的法家思想》。吴氏考订孙武对商鞅的思想和制度改革的影响,甚见功力。页9论古田制,据《太平御览》卷750(上海涵芬楼影印),纠正了刻印错误。原文“一位算法”经吴氏订正为“一行算法”。僧一行是唐太宗、高宗期间著名天算古历专家。
1701962338
1701962339 [41]杨伯峻编著,《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5),“导言”,页4—5。再,杨伯峻,《孙膑和〈孙膑兵法〉杂考》,《文物》(1975年第1期)指出《孙膑兵法》竹简中提到晋将荀息和孙轸。前者系晋献公(前676—651在位)时人,后者不见于《左传》,但《汉书·艺文志》兵家有《孙轸五篇》。传统学人有疑孙轸系陈轸之误者,惟陈轸屡见于《战国策》,为战国纵横家。杨氏指出《汉书·艺文志》同类书通常以时代先后为序,《孙轸》列在《蚩尤》与《繇叙》之间,后者即由余,秦穆公(前659—621在位)时人。杨氏疑孙轸应系晋文公时名将先轸(公元前635年擢为中军帅,卒于前627年),并认为“这样一位人物有兵书著作是毫不奇怪的”,此文中杨氏谓“《论语》的成书已在战国初期,约公元前400年左右”。果尔,则《孙轸五篇》早于《论语》之编就两百余年,而本文考证结果《孙子兵法》早于《论语》至少100年。
1701962340
1701962341
1701962342
1701962343
1701962344 何炳棣思想制度史论 [:1701959821]
1701962345 何炳棣思想制度史论 第八章 中国思想史上一项基本性的翻案:《老子》辩证思维源于《孙子兵法》的论证
1701962346
1701962347 一、引言
1701962348
1701962349 我国古代辩证思维的源头深藏在《周易》和已经佚失了的更早的《连山》和《归藏》之中。《易》虽原系卜筮之书,但内中蕴藏着丰富的哲理。六十四卦“乾坤居首,其余六十二卦两两比邻,不反则对,全是按此规律排列”[1]。这部至晚成于殷、周之际的卜筮专书中暗藏着矛盾对立,而又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辩证关系,有待后世名卿哲士去阐析。从《左传》中可以肯定自春秋早期即有以“德刑”、“刚柔”等对立概念应用于政务人事之例。首度成系列的辩证词组出现于《左传》昭公二十年(前522)齐国名卿晏婴对齐景公的谈话:
1701962350
1701962351 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其平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
1701962352
1701962353 《左传》同年记有郑子产临终前对他理想的政治接班人子大叔(游吉)的劝诫:“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左传》立即征引事后仲尼“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以是和”,对郑国两代名卿政绩的赞扬。可见吴王阖庐三年(前512)事先由孙武撰就进呈的今本《孙子兵法》十三篇中大批、系统、不反则对的辩证词组的出现绝不是偶然和突然的,而是春秋晚期的新思辨潮流的深刻反映。在检讨《孙子》、《老子》辩证思想的传承关系之前,我们有必要正确了解古代中国辩证思维的特征。当代思想史家中,李泽厚先生对中国文化积淀往往有新颖深切的体会,而且能把深邃的道理做出精当易晓的解释。他认为先秦思想流派中最先发展和应用辩证思维的是兵家,因为战争事关生死存亡,“略不经心便可铸成大错,而毫厘之差便有千里之失”。他紧接着做了以下分析和论断:
[ 上一页 ]  [ :1.70196230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