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963623e+09
1701963623 [65]《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页2168。
1701963624
1701963625 [66]例如《天下》评慎到“道”家思想,独不涉及慎到的“法”治思想。
1701963626
1701963627 [67]《孟子》(据清内府藏宋刊本影印,收入《四部丛刊·初编》,经部),《梁惠王章句上》。
1701963628
1701963629 [68]《孟子·尽心章句下》。
1701963630
1701963631 [69]荀子认为“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明明是《孙子兵法·计篇》:“道者,全民与上同意也”的正确诠释,而荀子对古代及战国战争又做了检讨,但他的主要论点与孟子并无大差别,仍认为“仁义”是无敌于天下的。参看《荀子译注》,《议兵篇》,页295—324。
1701963632
1701963633 [70]参看《淮南鸿烈集解·兵略训》全文。
1701963634
1701963635 [71]张其昀主编,《中文大辞典》(第七版,台北:中国文化大学,1985),第6册,页282,“王子城父”:“春秋齐人,惠公时大夫。长翟来寇,城父攻杀之,埋北门。”事迹见于《春秋左传注》,“文公十一年”(前616)传文及杨伯峻注。
1701963636
1701963637 [72]《史记·律书》,页1240—1241。
1701963638
1701963639 [73]《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的时代断定为西汉是根据金春峰的考证;详金春峰,《汉代思想史》,页395—414。引文见于《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993),页113。
1701963640
1701963641 [74]今本及简、帛本均转引自何炳棣,《有关〈孙子〉、〈老子〉的三篇考证》,页20。
1701963642
1701963643 [75]诚然,《天下》确称关尹、老聃为“古之博大真人哉!”见《庄子校诠》,页1338。但“古”字在先秦语境中意义与近、现代不同,可指真正远古,可指近世。仅举一例:《左传》宣公二年(前607)引孔子赞直书“赵盾弒其君”的晋国史官董狐为“古之良史也”,赞赵盾为“古之贤大夫也”。时距孔子之生(前551)仅五十六年。按现代汉语标准,绝对称不起真“古”。如距今一百六十余年的鸦片战争,无不认为是“近代史”上重要年代之一,远远谈不上“古”。《天下》称老聃“古”,不过是指已故的前辈哲人而已,不可据以说明远远早于诸子百家。
1701963644
1701963645
1701963646
1701963647
1701963648 何炳棣思想制度史论 [:1701959824]
1701963649 何炳棣思想制度史论 第十一章 国史上的“大事因缘”解谜:从重建秦墨史实入手
1701963650
1701963651 秦人的祖先本属东方鸟夷少皞族系,与殷商王朝关系密切。殷亡之前,一部分秦人曾西迁到今陕西渭水上中游地带;大部留在东方的秦人,当西周开国之际,受周公东征的压力,不得不远徙至陕甘边境肥沃的黄土高原,与戎狄杂处,从事农牧[1]。公元前9世纪初,秦非子为周孝王养马于洴渭(今陕西扶风、眉县一带),受封为附庸,受姓为嬴,受邑于秦。关于“秦川”的地望史书有不同的说法,要以郦道元《水经注·渭水上》条所言为较正确。此项下详举渭水上中游诸多川流,特别指出秦水“过清水城,西南注清水,清〔水〕上下,咸谓之秦川”[2]。近年考古发现古代所谓的秦川,地势开阔,有发育良好的台地及宫室,固不必斤斤计较狭义“秦亭”之所在[3]。主要的是秦的原始封地在今甘肃天水东北的清水县境内,东距今陕西宝鸡市仅约一百公里。
1701963652
1701963653 因累世与叛西周王室的西戎部落作战,周宣王赐予非子曾孙秦仲以大夫的称号。至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避戎难东迁洛邑,秦襄公(秦仲之孙)护送有功。“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襄公于是始国,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4]此后秦人联合原来土著的周人,从陕甘边境故居“西垂”步步与戎狄苦斗,向东扩展疆土。几乎一个世纪之后,公元前677年秦德公才迁都到雍城,今陕西凤翔县城之南最肥沃的“周原”地带。此后数百年间秦与戎狄在黄土高原争夺土地的武装冲突时断时续。
1701963654
1701963655 至于黄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直到秦穆公(前659—前621在位)才乘晋国内乱几度东越黄河操纵晋国君主的废立。但晋在文公(前636—前627在位)整顿之下国势日强,称霸中原,此后长期成为秦人东进的障碍。所以秦穆公只好向西“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5]。总之,至穆公秦始跻身于春秋大国之林。
1701963656
1701963657 秦穆公卒后百余年间秦国国力的发展受到内外的阻力。外部的阻力主要是黄河以东强大的晋国,即使在关中地区也不免受到戎狄部落的顽强抵抗;秦国内部社会、经济、文化都比中原先进国家落后。最不利的是国家政权经常被庶长贵族操纵。庶长们竟能不时将秦公子流放到国外,或迎回到秦国,擅自废立国君。最显著的例子是秦怀公(前424—前415在位)先被庶长等自晋国迎回继承君位,最后又被庶长们囚禁,愤而自杀。直到秦献公(前384—前362在位)即位之后政治才逐渐安定。《史记·秦本纪》对此期间的内外情势有简要的综述:“秦以往者数易君,君臣乖乱,故晋复强,夺秦河西地。”[6]正是从秦晋(魏)争夺河西地的经过——这也正是墨学专家和一般思想史家所从未想到的专题——才可望较深体会《墨子》现存最后《备城门》等十一篇所论防御战术的真实性和墨者巨子制度的性质、演变及其异常重要而从未经揭发的历史使命。
1701963658
1701963659 一、河西地在秦史上的重要意义
1701963660
1701963661 为了解秦魏争夺河西战的历史意义,有必要先简述河西的地貌。众所周知,黄土高原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分晋陕两省的黄河。
1701963662
1701963663 这段纵向的黄河全长七百多公里,所谓的“河西”仅指最南一小段的黄河西岸地区。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曾做过实地考察:
1701963664
1701963665 黄河由晋陕峡谷而下,至龙门出峡,继续南流,至潼关附近为秦岭所阻,又折而东流。龙门与潼关之间河长仅133公里,河身却极为宽广。龙门以北的河水犹紧紧束缚于两岸山崖之中,河宽只有0.15公里。一出龙门,河面便骤然宽广。……[至]汾河口附近,黄河的宽度竟达到14.5公里。……[7](见图一)
1701963666
1701963667
1701963668
1701963669
1701963670 图一
1701963671
1701963672 这段黄河东边的汾水和涑水流域是三晋政治、经济、文化和人口的重心;西边陕西境内的洛水和渭水下游平原是有待嬴秦充分开发的宝藏。这些河流及其众多支流都汇集此区,注入龙门、潼关之间的黄河,所以无论从军事或经济的观点都是秦魏必争之地。
[ 上一页 ]  [ :1.70196362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