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965096
粵海之滨,以种落花生为生涯。彼名地豆,醡油,皆供给数省。……江西颇种之。而吾乡〔棣案:檀萃安徽望江籍〕从来未有种之者,由于不知其利也。……弥勒大种落花松,与草麻以醡油,故其民俗渐丰裕,将来广行全滇,亦大利益也。
1701965097
1701965098
乾隆1736《云南通志》卷27,《物产》,虽仅云:“落花生,临安者佳”,但已视为通产。
1701965099
1701965100
棣案:檀萃的观察颇富预言性。落花生确自广东逐步向北传播。如道光1825湖南《永州府志》卷7上,页4上:“落花生,俗亦称人参豆。……旧志〔康熙1682〕郡境间一有之,今见道〔州〕、宁〔远〕、永〔明〕间沙土□种,收获甚多,一物可见今昔之异。”乾隆1747《长沙府志》、乾隆1746《岳州府志》均已列落花生为当地常产。太平军兴期间,湖南府州县普遍编辑新志。1860—1870年代间花生的种植在湖南推广到衡州府属的清泉,湘东的茶陵、醴陵一带,湘西的麻阳、沅陵一带,并洞庭湖西常德府属的武陵[9]。康熙1720《西江志》物产部分疏漏极多,对光绪1880的《江西通志》还有很坏的影响,物产之部简略特甚。与长江内地诸省相同,江西普遍编纂府县方志在太平军役期间。据同治1871《南昌府志》卷8,页9下:“落花生,宁州、武宁沙地多种之。”同治1871《建昌府志》,同治1872《饶州府志》及同治1874的《雩都县志》皆载有落花生。同治1873《铅山县志》卷5,页27下:“落花生……种者极多。”19世纪后半,落花生种植的利益渐被农民所了解,同治1872《瑞金县志》卷2,页45下,所述,可为代表:
1701965101
1701965102
落花生……向皆南雄与南安产也。近来瑞之浮四里人多种之。生殖繁茂,每种一亩,约收二三石不等。其苗可粪田,每年互相更代,且其田不粪而自肥饶,土人云较之种烟,本少而利尤多云。
1701965103
1701965104
同治1868《南安府志》卷2,页40上至41下,对物产记载极简,但强调了落花生在南康的高度商品化,南康人不少因以致富。
1701965105
1701965106
西南广西、云南、贵州、四川诸省方志足堪补充《滇海虞衡志》中综括性的叙述。
1701965107
1701965108
(甲)广西省
1701965109
1701965110
1.乾隆1742《南宁府志》。
1701965111
1701965112
2.乾隆1769《梧州府志》卷3,页15下:“落花生,……岭南人呼为豆魁……虽亦名豆,实蔬品也。”
1701965113
1701965114
3.嘉庆1800《广西通志》卷89,《物产》,桂林府,落花生,出全州。亦见嘉庆1799《全州志》,“人参豆”。
1701965115
1701965116
4.道光1828《庆远府志》,页8、页16上:“落花生,食不尽用以榨油。”
1701965117
1701965118
5.道光1831《博白县志》卷12,页22上:“落花生,……近来出产愈多。博邑农民之利,稻谷外,惟此为最。”
1701965119
1701965120
6.同治1872《浔州府志》卷8,页2上:“地豆,即落花生。浔州烟草之外,惟地豆最盛。……每年出息,可抵谷石之半。”
1701965121
1701965122
7.光绪1876《上林县志》,“地豆”。
1701965123
1701965124
8.光绪1876《新宁州志》,“地蚕”。
1701965125
1701965126
9.光绪1890《富川县志》。
1701965127
1701965128
10.光绪1892《镇安府志》,落花生种植相当普遍。
1701965129
1701965130
11.光绪1893《贵县志》卷1,页2上:“落花生……各里寨,畬岭者多种之。……各商采买榨油,每年不下千数万斤,亦土产之大宗者。瘠土之民,并无谷粒,其完粮完婚之事多借此。”
1701965131
1701965132
12.光绪1894《郁林州志》。
1701965133
1701965134
(乙)云南省
1701965135
1701965136
1.乾隆1739《弥勒州志》,“落地松”。
1701965137
1701965138
2.乾隆1760《东川府志》。
1701965139
1701965140
3.乾隆1765《永北府志》。
1701965141
1701965142
4.乾隆1790《腾越州志》。
1701965143
1701965144
5.乾隆1791《蒙自县志》,“落地松”。
1701965145
[
上一页 ]
[ :1.70196509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