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965316
甘薯自福建早期的传播比较容易追溯。万历1594由福建巡抚金学曾的提倡,甘薯在福建引起了较广泛的注意。泉州著名学人何乔远,在主编崇祯1629的《闽书》时,撰了一篇《番薯颂》,赞扬它的种种经济价值。徐光启在1625至1628年编辑《农政全书》时,把何乔远的《番薯颂》完全征引,并派人到闽南去取薯种,并确在上海一带试种。
1701965317
1701965318
广东的甘薯可能是由葡人直接传入;也可能是由闽南传播的。屈大均,《广东新语》(序作于康熙1700)卷27,页29下:“番薯近自吕宋来,……切为粒,蒸曝贮之,是曰薯粮。”吴方震,《岭南杂记》(《丛书集成》本),页41:“番薯有数种,江浙间亦甚多而贱,皆从海舶来者。形如山药而短,皮有红白二种,香甘可代饭。十月间遍畦开花,如小锦葵。粵中处处种之。康熙三十八年(1699)粵中米价踊贵,赖此以活。有切碎晒干为粮者,有制为粉如蕨粉藕粉者。”
1701965319
1701965320
兹将见诸方志的甘薯俗名列举如下:
1701965321
1701965322
1.嘉靖1563《大理府志》卷2,“白蓣、红蓣、紫蓣”。
1701965323
1701965324
2.万历1574《云南通志》卷3,姚安州,景东府,顺宁州,“红薯”。
1701965325
1701965326
3.万历1594后福州一带称甘薯为“金薯”。
1701965327
1701965328
4.万历1595《普陀山志》卷2,页43下:“番芾来自日本,味甚甘美。”
1701965329
1701965330
5.万历1606福建《古田县志》卷5,页24上:“薯,似山药而大,有红白二种。”棣案:此为东南沿海俗称甘薯为“红薯”、“白薯”最早之例。
1701965331
1701965332
6.崇祯1629《闽书》,“番薯”为早期通称。
1701965333
1701965334
7.崇祯1629江苏《太仓州志》,“红山药”。
1701965335
1701965336
8.康熙1683浙江《永嘉县志》,引在乾隆1761《温州府志》,“番荠”。
1701965337
1701965338
9.乾隆1747湖南《长沙府志》,“粵蓣”。
1701965339
1701965340
10.乾隆1752云南《陆凉州志》,“山芋”。
1701965341
1701965342
11.乾隆1760江苏《崇明县志》,“番芋”。
1701965343
1701965344
12.乾隆1772浙江《奉化县志》,“番芋,种来自日本”。
1701965345
1701965346
13.金门,《海曲拾遗》(嘉庆1812)卷6,论江苏南通州一带物产:“甘薯,俗呼番芋。江船贾客以其音不利,遂改为山芋。种得自舟山,今江北高原皆种之以佐餐。”
1701965347
1701965348
14.嘉庆1812安徽《黟县志》,“朱薯”。
1701965349
1701965350
15.道光1828广西《庆远府志》,“黄薯”。
1701965351
1701965352
16.道光1830山西《大同县志》卷8,页23上:“白薯,俗名回子山药。”棣案:西北一带不乏称甘薯为回子山药者。如光绪1879甘肃《丰镇县志》卷6。
1701965353
1701965354
17.道光1838河北《新城县志》卷8,页4下:“薯,本作藷,一名番薯,一名土瓜,一名地瓜,一名红山蓣。”
1701965355
1701965356
18.陶澍,《陶文毅公全集》(1839后刊本)卷26,页1上至3下,详述温、台一带之人至皖南山区广植“山藷”。
1701965357
1701965358
19.同治1864山东《宁海州志》,“玉薯”。
1701965359
1701965360
20.同治1870湖南《江华县志》,“黄薯”。
1701965361
1701965362
21.光绪1895四川《叙州府志》卷21,页4下:“甘薯……大者名玉枕藷,按各厅县皆产。”
1701965363
1701965364
22.光绪1902贵州《仁怀厅志》,“黄苕”。
1701965365
[
上一页 ]
[ :1.70196531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