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965591e+09
1701965591
1701965592 56.回回大麦 乾隆1762甘肃《肃州志》。
1701965593
1701965594 57.包(苞)米 道光1839山东《蓬莱县志》。
1701965595
1701965596 58.包子米 康熙1711《盛京通志》。
1701965597
1701965598 59.包儿米 乾隆1781《热河志》。
1701965599
1701965600 60.棒儿米 嘉庆1808山东《禹城县志》。
1701965601
1701965602 61.棒子 道光1840山东《济南府志》。
1701965603
1701965604 62.木谷 道光1848四川《通江县志》。
1701965605
1701965606 63.木禾 光绪1906四川《越嶲厅志》。
1701965607
1701965608 64.玉米 近代最普通俗称。
1701965609
1701965610 65.苞芦 道光1829《徽州府志》卷4之2,页42上下。
1701965611
1701965612 最怪的俗名是福建某县志所列的“腰边豹”,可惜匆忙之中未能重新查到。
1701965613
1701965614 至于最近一个多世纪玉蜀黍在华北平原上不时代替有些旧有低产的旱地粮食作物,18世纪末与19世纪前半玉蜀黍集中传播到川、陕、鄂三省边境山区和所引起的一系列经济、社会和政治的问题,下节论马铃薯时将作部分的讨论,较有系统的讨论将留到全文的结论。
1701965615
1701965616 玉蜀黍传播四百余年对我国农产的影响,部分地可由下表中反映出来。
1701965617
1701965618 表3 世界玉蜀黍生产概况(1973年)
1701965619
1701965620
1701965621
1701965622
1701965623 世界玉蜀黍生产概况(2003年)
1701965624
1701965625
1701965626
1701965627
1701965628 * Unofficial Figure
1701965629
1701965630 F, FAO estimate
1701965631
1701965632 资料来源:同表1。
1701965633
1701965634 四、马铃薯
1701965635
1701965636 葡、西两国海外拓殖历史中,对马铃薯的传播远不如对玉蜀黍和甘薯热心。马铃薯原生在秘鲁、厄瓜多尔、哥伦比亚热带高原地带和智利北部南回归线南北的高原地带。马铃薯在近百余年内虽成为西方世界及其文化圈内各国人民最主要的辅助食物,但历史上曾遭欧亚人民的长期“歧视”。因此,马铃薯在中国的早期历史,远较其他三种新大陆作物的早期历史为模糊[19]。
1701965637
1701965638
1701965639 最早提到马铃薯传入中国的荷兰人斯特儒斯(Henry Struys),他曾于1650年访问过荷兰占领下的台湾。他已注意到荷兰人引进的马铃薯已经在台湾种植[20]。证以日本资料,此说可信。案:马铃薯于庆长(1596—1614)期间,由荷兰人传入长崎,因此长崎一带的人呼之曰“咬吧薯”(Jagatara imo)或“和兰薯”(Oranda imo)。Jagatara即Jakarta,亦即爪哇首府巴塔维亚[21]。乾隆1760《台湾府志》卷17,页4上,列有“荷兰豆”,这就是距此百余年前荷兰人引进马铃薯所留下的“痕迹”。另有西方人曾于康熙1700或1701年去过舟山岛的定海县,也亲见马铃薯栽种[22]。
1701965640
[ 上一页 ]  [ :1.70196559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