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968418
林云铭说:“‘成心’,谓人心之所至,便有成见在胸中,牢不可破,无知愚皆然。”
1701968419
1701968420
王闿运说:“成心,己是之见。”
1701968421
1701968422
② 师:取法。
1701968423
1701968424
③ 谁独且无师乎:“且”,句中语助(王引之《经传释词》)。后文“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及“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且”字都作语助词。
1701968425
1701968426
④ 知代:“代”,指自然变化之相代。
1701968427
1701968428
林希逸说:“‘知代’,古贤者之称也。‘代’,变化也。言其知变化之理也。”
1701968429
1701968430
⑤ 今日适越而昔至:今天到越国去而昨天就已经到了。这句话有两种解释:㈠这是惠子之说(见〈天下〉篇“惠施多方……今日适越而昔来”),意在泯除今昔之分。而庄子则借惠子之说来比喻今日之有是非,正是由于成心在昔日已形成(昔至);成心在昔日已形成,则今日的是非,不过是成心的表现而已。㈡庄子认为“今日适越而昔至”是绝对没有的事(是“以无为有”的),意思是说:没有成心是不会有是非的,即是说,人的是非,都是由于成心先已形成。
1701968431
1701968432
⑥ 言非吹也:言论和风吹不同。意指言论出于成见,风吹乃发于自然。
1701968433
1701968434
罗勉道说:“人之言,非如天籁之吹万物,一以无心也。”(《南华真经循本》)
1701968435
1701968436
释德清说:“谓世人之言,乃机心所发,非若风之吹窍也。”
1701968437
1701968438
王敔注:“吹无成响,言则因成心而立言。”
1701968439
1701968440
⑦ 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犹谓辩者各有所说,但其所说者尚不足为定准(陈启天《庄子浅说》)。
1701968441
1701968442
“特未定”,不可为准(罗勉道《循本》);生是生非,未足据(宣颖说)。
1701968443
1701968444
释德清说:“所言者,非任真宰,乃有机心之言,以任一己偏见之言,故其所言者,特未定其果是果非也。”
1701968445
1701968446
劳思光说:“此谓一言论重在其意义,即言之所指,即‘所言’。有无意义,乃决定一言论是否成为一言论。如离开‘意义’,则文字仅为一串符号,议论亦仅为一串声音。”(《中国哲学史》第四章〈道家学说〉,下引同)。
1701968447
1701968448
1701968449
1701968450
1701968451
⑧ (gòu)音:“”,初生之鸟(陈寿昌说)。鸟子欲出卵中而鸣,谓之“音”(成《疏》)。
1701968452
1701968453
⑨ 辩:通“辨”,别。
1701968454
1701968455
⑩ 隐:隐蔽。
1701968456
1701968457
释德清说:“隐,谓晦而不明。”
1701968458
1701968459
⑪ 小成:片面的成就;指局部认识所得的成果。
1701968460
1701968461
成玄英说:“小道而有所成得者,谓之小成也。”
1701968462
1701968463
林云铭说:“小成,谓安于一察以自好。”
1701968464
1701968465
劳思光说:“一切理论之建立,皆必受一定之限制。无论思考中之解析,或知觉中之综合,皆为永不完成者。故任何一项知识,皆可为补充者,可修正者,亦即无绝对性者。故每一理论皆表一有限之知识,亦为一未完成之知识。依此,每一理论既有所肯定,有所否定,而本身又为未完成者,则此种肯定及否定亦依此有限而未完成之知识而安立。此种知识既无绝对性,则依之而立之肯定与否定自亦无绝对性。故任何一理论成立时,所显示之‘是非’(肯定与否定)皆不能与‘最后之真’相符。理论建立是一‘小成’,而如此之‘小成’,正足使心灵局限于此,而不能观最后之真或全体之真。此即所谓‘道隐于小成’。盖有一理论固是一‘成’,但由此生一局限;此局限即使‘道’蔽隐不显矣。”
1701968466
1701968467
⑫ 言隐于荣华:言论被浮华之词所蔽。
[
上一页 ]
[ :1.70196841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