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968708
⑨ 异于彼:炫异于他人。“彼”,指他人、众人。
1701968709
1701968710
⑩ 彼非所明而明之:非人所必明,而强欲共明之(王先谦说);谓以我之偏好,晓喻无此偏好之他人(陈启天说)。按这里指惠子而言。
1701968711
1701968712
⑪ 以坚白之昧终:谓惠子终身迷于坚白之说(陈启天说)。“昧”,偏蔽。
1701968713
1701968714
王叔岷先生说:“‘故以坚白之昧终。’专就惠施而言。〈德充符篇〉庄子亦谓惠施‘以坚白鸣’。坚白之论,盖即白马非马之类,战国诸子持此论者不乏其人,此不必涉及公孙龙。”(《庄子校诠》)
1701968715
1701968716
1701968717
⑫ 其子又以文之纶终:“纶”有二说:一说琴瑟的弦(如崔说:“琴瑟弦也”);一说纶绪,即绪业(如成《疏》:“纶,绪也”)。“其子”有二说:一说昭文的儿子;二说惠施的儿子。James Legge(理雅各)在英译The Writings of Chuang Tze中,译成“他们的儿子”(即昭文、师旷、惠施三人的儿子),但又加注说:这里也许应指惠施的儿子。因而这句话可以有不同的解释:㈠昭文的儿子又终身从事于昭文的余绪;如郭象《注》:“昭文之子又乃终文之绪。”㈡惠施的儿子又继承他的学识之余绪;如林云铭说:“惠施既终,而其子又将坚白之载于书者,寻其纶绪,竟无所得。”一般学者多依郭象注解。今译从众。
1701968718
1701968719
⑬ 虽我无成,亦可谓成矣:原作“虽我亦成也”,根据陈碧虚《庄子阙误》补正。
1701968720
1701968721
王叔岷先生说:“陈碧虚《阙误》引江南古藏书:‘虽我亦成也’,作‘虽我无成,亦可谓成矣。’文意较完,当从之。《注》:‘则虽我之不成,亦可谓成也。’是郭本‘亦’上原有‘无成’二字,‘亦’下原有‘可谓’二字。”按:“虽我无成”的“我”,是泛称,不是特指庄子自己。
1701968722
1701968723
⑭ 滑(gǔ)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这句有两种对立的解释,引述如下:
1701968724
1701968725
㈠一说:含蓄的光明,乃是圣人所希图的。如释德清说:“滑疑之耀者,乃韬晦和光,不炫己见之意。言光而不耀,乃圣人所图也。”
1701968726
1701968727
1701968728
1701968729
㈡另一说:迷乱人心的炫耀,乃是圣人所要摒去的。如蒋锡昌说:“《释文》引司马云:‘滑,乱也。’‘滑疑’即指辩者之说而言,谓其说足以使人之心乱与疑也。下文:‘置其“滑湣”。’〈徐无鬼〉:‘“颉滑”有实。’下文郭《注》:‘“滑湣”纷乱。’《徐无鬼》向《注》:‘“颉滑”谓错乱也。’是‘滑疑’之义。‘图’借作‘’,《说文》:‘啬也。’‘啬’即爱,省啬之义。郭《注》:‘图而域之。’亦即省啬。此谓辩说之炫耀,乃圣人之所省啬也。下文‘不用’二字即承此‘图’而言。可证‘图’即省啬或不用之义。”如闻一多说:“‘鄙’古只作‘啚’,校者误为‘图’字,遂改为图也。”(《庄子内篇校释》)马叙伦说:“图借为否。”按当从㈡说。下文“为是不用”,正是承这迷乱人心的辩说而言的。
1701968730
1701968731
【今译】
1701968732
1701968733
古时候的人,他们的知识有个究极。究极在哪里?有人认为宇宙初始并不存在万物,这便是知识的究极,到达尽头了,不能再增加了。次一等的人,认为宇宙初始存在万物,只是万物之间并不严分界域。再次一等的人,认为宇宙初始不但已存在万物,并且事物之间有分界,只是不计较是非。是非的造作,道就有了亏损。道的亏损,是由于私好所形成。果然有完成和亏损吗?还是没有完成和亏损呢?有完成和亏损,好比昭文弹琴;没有完成和亏损,好比昭文不弹琴。昭文弹琴,师旷持杖击节,惠子倚在梧桐树下辩论,他们三个人的技艺,几乎都算得上登峰造极的了,所以载誉于晚年。正因他们各有所好,以炫异于别人;他们各以所好,而想彰显于他人。不是别人所非了解不可的而勉强要人了解,因此终身迷于“坚白论”的偏蔽。而昭文的儿子又终身从事于昭文的余绪,以至于终身没有什么成就。像这样子可以说有成就吗?那么虽然我们没有成就,也可算有成就了。如果这样不能算有成就,那么人与我都谈不上有什么成就。所以迷乱世人的炫耀,乃是圣人所要摒弃的。所以圣人不用〔知见辩说〕夸示于人而寄寓在各物自身的功分上,这就叫做“以明”。
1701968734
1701968735
五
1701968736
1701968737
今且有言於此,不知其與是類乎?其與是不類乎?類與不類,相與為類,則與彼無以異矣。
1701968738
1701968739
雖然,請嘗言之。有始也者①,有未始有始也者②,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③。有有也者,有無也者④,有未始有無也者⑤,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⑥。俄而有無矣,而未知有無之果孰有孰無也。今我則已有謂矣,而未知吾所謂之其果有謂乎,其果無謂乎?
1701968740
1701968741
1701968742
1701968743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莫壽於殤子,而彭為夭⑦。天地與我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旣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旣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自此以往,巧曆⑧不能得,而況其凡⑨乎!故自無適有⑩以至於三,而況自有適有乎!無適焉⑪,因是已。
1701968744
1701968745
【注释】
1701968746
1701968747
① 有始也者:宇宙有个开始。
1701968748
1701968749
② 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曾开始的开始。
1701968750
1701968751
③ 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更有未曾开始那“未曾开始”的开始(《庄子内篇译解》);谓天地之始以前之再前(蒋锡昌说)。
1701968752
1701968753
陈启天说:“吾人思及天地之原始时,已撤消物我之对立。若追溯至天地之原始以前及其更前,则意境益无限,尚何有是非可言哉!”
1701968754
1701968755
④ 有有也者,有无也者:宇宙有“有”,有“无”。“无”、“有”观念来自《老子》,见《老子》第一章、四十章。
1701968756
1701968757
⑤ 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曾有“无”的“无”。
[
上一页 ]
[ :1.70196870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