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968756e+09
1701968756
1701968757 ⑤ 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曾有“无”的“无”。
1701968758
1701968759 ⑥ 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更有未曾有那“未曾有‘无’”的“无”(《庄子内篇译解》)。
1701968760
1701968761 陈启天:“吾人由物思及道时,已通万物为一。若追溯至有道以前及其更前,则意境益无涯,亦无是非可言也。”
1701968762
1701968763 ⑦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下没有比秋天毫毛的末端更大的东西,而泰山却是小的;没有比夭折的婴儿更长寿的,而彭祖却是短命的。在庄子看来,大小长短是相对、比较而言的,不是绝对的。每一个东西都比它小的东西大,也都比它大的东西小,所以每一个东西都是大的,也都是小的。依此而得出这种诡论来。
1701968764
1701968765 在经验世界中,一个常人认为极大的东西,若从更广阔的空间上来衡量,却显得十分微小。相反的,一个常人认为极细微的东西,逼近了看,却可发现其中含藏着无尽丰富的内容。庄子虽然有意忽略相对事物中的绝对性(即在特定的关系中,大和小的区分是绝对的;如在狗和蚂蚁的特定关系中,狗为大而蚂蚁为小是绝对的),然而庄子的目的,却不在对现象界作区别,乃在于扩展人的视野,以透破现象界中的时空界线。若能将现象界中时空的界线一一透破,心灵才能从锁闭的境域中超拔出来。
1701968766
1701968767 严北溟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看来这不仅是相对主义,而且是诡辩。而庄子说这话的用意,则在于论证不要局限在感官认识上去比较事物表面上的数量差别,而要通过抽象思维去认识一切空间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只有无限大无限小,才是绝对的,时间的久暂也一样。这一看法,是包含有合理的因素的。”(〈从道家思想演变看庄子哲学〉,刊在《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1期)
1701968768
1701968769 ⑧ 巧历:善于计算的人。
1701968770
1701968771 ⑨ 凡:凡夫,普通人。
1701968772
1701968773 ⑩ 自无适有:从“无”(没有语言的机心)到“有”(有语言的机心)。
1701968774
1701968775 ⑪ 无适焉:即无往矣;指不必再往前计算,意谓不如消除语言的机心。
1701968776
1701968777 【今译】
1701968778
1701968779 现在在这里说一些话,不知道其他人的言论和我这些话是同一类呢,还是不同一类?无论是同一类还是不同类,尽管发了言都算是一类了,那么和其他的论者便没有什么分别了。
1701968780
1701968781 既然如此,还是容我说说:宇宙有一个“开始”,有一个未曾开始的“开始”,更有一个未曾开始那“未曾开始”的“开始”。宇宙最初的形态有它的“有”,有它的“无”,更有未曾有“无”的“无”,更有未曾有那“未曾有无”的“无”。忽然间发生了“有”“无”,然而不知道这个“有”、“无”果真是“有”果真是“无”。现在我已经说了这些话,但不知道我果真说了呢,还是没有说?
1701968782
1701968783 天下没有比秋毫毛的末端更大的东西,而泰山却是小的;没有比夭折的婴儿更长寿的,而彭祖却是短命的。天地和我并存,而万物和我合为一体。既然合为一体,还需要言论吗?既然已经说了“合为一体”,还能说没有言论吗?万物一体加上我所说的就成了“二”,“二”再加上“一”就成了“三”,这样继续往下算,就是最巧善的计算家也不能得出最后的数目,何况普通人呢?从无到有已经生出三个名称了,何况从有到有呢!不必再往前计算了,因任自然就是了。
1701968784
1701968785 夫道未始有封①,言未始有常②,為是而有畛③也,請言其畛:有左,有右,有倫,有義,有分,有辯,有競,有爭,此之謂八德④。六合⑤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春秋經世先王之志⑥,聖人議而不辯。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辯也者,有不辯也。曰:何也?聖人懷之⑦,衆人辯之以相示⑧也。故曰辯也者,有不見也⑨。
1701968786
1701968787 夫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⑩,大廉不嗛⑪,大勇不忮⑫。道昭而不道,言辯而不及,仁常而不周⑬,廉淸而不信⑭,勇忮而不成。五者無棄而幾向方矣⑮。
1701968788
1701968789 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辯,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謂天府⑯。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來,此之謂葆光⑰。
1701968790
1701968791 【注释】
1701968792
1701968793 ① 道未始有封:谓道无所不在,而未曾有彼此之分(陈启天说)。
1701968794
1701968795
1701968796 崔说:“〈齐物〉七章,此连上章,而班固说在外篇。”(《释文》引)
1701968797
1701968798 ② 言未始有常:谓言未曾有定说(陈启天说)。按“常”谓是非标准。
1701968799
1701968800 ③ 为是而有畛:有两种解释:㈠犹言因此而有是非之分别(陈启天说)。“为是”作为此、因此讲。㈡为了争执一个“是”字而划出界线。“为是”作为“是”讲。依上文句义,以后说为优。
1701968801
1701968802 释德清说:“只因执了一个‘是’字,故有是非分别之辩。”
1701968803
1701968804 蒋锡昌说:“儒墨之间,只缘为了争一个‘是’字,故有彼此人我之界,以致辩论不休也。”
1701968805
[ 上一页 ]  [ :1.70196875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