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971008
1701971009
② 女偊:寓托的得道之士。
1701971010
1701971011
③ 告而守之:今本作“守而告之”,根据闻一多校改。
1701971012
1701971013
闻一多说:“《疏》曰:‘告示甚易,为须修守,所以成难。’又曰:‘今欲传告,犹自守之。’是成本正作‘告而守之’。今据乙正。”
1701971014
1701971015
④ 外天下:忘世故(宣颖说)。“外”,犹遗、忘。
1701971016
1701971017
⑤ 朝彻:形容心境清明洞彻。
1701971018
1701971019
成玄英《疏》:“死生一观,物我兼忘,惠照豁然,如朝阳初启,故谓之朝彻也。”
1701971020
1701971021
林希逸说:“朝彻者,胸中朗然,如在天平旦澄彻之气也。”
1701971022
1701971023
⑥ 见独:指洞见独立无待的道。“道”为绝对无待,因以“独”来称它。
1701971024
1701971025
徐复观先生说:“《庄子》一书,最重视‘独’的观念。老子对道的形容是‘独立而不改’,‘独立’即是在一般因果系列之上,不与他物对待,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的意思。不过老子所说的是客观的道,而庄子则指的是人见道以后的精神境界。”(引自徐著《中国人性论史》,第390页)
1701971026
1701971027
⑦ 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无古今”,指突破时间的限制。意谓突破时间的限制才能进入不受死生观念束缚的精神境界。
1701971028
1701971029
⑧ 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杀生者”(消灭生命的)和“生生者”(产生生命的)都是指“道”。谓“道”的本身是不死不生的。
1701971030
1701971031
⑨ 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将”,送。道之于物,无不一面有所送,又一面有所迎;一面有所毁,又一面有所成(陈启天说)。按指就整体宇宙而言,万物无时不在生成往来的变化运动中。
1701971032
1701971033
⑩ 撄宁:扰乱中保持安宁。
1701971034
1701971035
林希逸说:“‘撄’者拂也。虽撄扰汨乱之中而其定者常在。‘宁’,定也。撄扰而后见其宁定,故曰撄宁。”
1701971036
1701971037
释德清说:“撄者,尘劳杂乱,困横拂郁,挠动其心,曰‘撄’,言学道之人,全从逆顺境界中做出,只到一切境界不动其心,宁定湛然,故曰‘撄宁’。”
1701971038
1701971039
杨文会说:“即将、即迎、即毁、即成,合四句为一‘撄’字;朝彻、见独、无古今、不死生,合四句为一‘宁’字。”(张默生《庄子新释》引)
1701971040
1701971041
⑪ 闻诸副墨之子:“副墨”,指文字。“子”“孙”世代相传,故本文借用为流传之意,“闻诸副墨之子”,谓闻道于文字之流传(陈启天说)。
1701971042
1701971043
林希逸说:“‘副墨’,文字也。因有言而后书之简册,故曰‘副墨’。形之言,正也;书之墨,副也。”
1701971044
1701971045
陈寿昌说:“文字生于语言,故以书之墨本者为‘副’。”
1701971046
1701971047
⑫ 洛诵:诵读的意思。
1701971048
1701971049
王先谦说:“谓连络诵之,犹言反复读之。‘洛’、‘络’同音借字。”
1701971050
1701971051
陈启天说:“‘洛诵’,记诵也,犹言语言也。‘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谓文字之流传得之于语言之流传也。”
1701971052
1701971053
⑬ 瞻明:见解洞彻(王先谦说)。“瞻”,见。
1701971054
1701971055
陈启天说:“‘洛诵之孙闻之瞻明’,谓语言之流传得之于目见也。”
1701971056
1701971057
⑭ 聂(niè)许:目聂而心许(林云铭说)。
[
上一页 ]
[ :1.70197100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