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971531
1701971532
颜回说:“不着意自己的肢体,不卖弄自己的聪明,超脱形体的拘执、去掉智巧的束缚,和大道融通为一,这就是坐忘。”
1701971533
1701971534
孔子说:“和万物同一体就没有偏私了,参与万物的变化不偏执于固定之理。你果真是贤人啊!我愿意追随在你的后边。”
1701971535
1701971536
一○
1701971537
1701971538
子輿與子桑友,而霖雨①十日。子輿曰:“子桑殆病矣!”裹飯而往食之。至子桑之門,則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邪!天乎!人乎!”有不任其聲②而趨舉其詩焉③。
1701971539
1701971540
子輿入,曰:“子之歌詩,何故若是?”
1701971541
1701971542
曰:“吾思夫使我至此極者而弗得也。父母豈欲吾貧哉?天無私覆,地無私載,天地豈私貧我哉?求其爲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極者,命也夫!”
1701971543
1701971544
【注释】
1701971545
1701971546
① 霖雨:凡雨自三日以上为霖(《左传·隐公九年》)。
1701971547
1701971548
② 不任其声:“不任”,不堪、不胜。形容心力疲惫,发出的歌声极其微弱。
1701971549
1701971550
③ 趋举其诗:诗句急促,不成调子。“趋”,通“促”。
1701971551
1701971552
1701971553
崔《注》:“趋举其诗,无音曲也。”
1701971554
1701971555
林希逸说:“‘趋举其诗’,所谓情隘而其词蹙是也。歌得不成头绪,故曰‘趋举’。”
1701971556
1701971557
【今译】
1701971558
1701971559
子舆和子桑做朋友。淫雨霏霏一连下了十天,子舆说:“子桑恐怕要饿病了吧!”于是就带着饭送给他吃。到了子桑的门前,就听到里面又像歌唱又像哭泣,听见弹着琴唱着:“父亲啊!母亲啊!天啊!人啊!”歌声微弱而诗句急促。
1701971560
1701971561
子舆进门去,问说:“你唱诗歌,为什么这种调子?”
1701971562
1701971563
子桑说:“我正想着使我到这般窘困地步的原因而不得解。父母难道要我贫困吗?天是没有偏私地覆盖着,地是没有偏私地承载着,天地哪里单单会使我贫困呢?追究使我贫困的道理而得不出来,然而我到这般绝境,这是由于命吧!”
1701971564
1701971565
1701971566
1701971567
1701971569
庄子今注今译(最新修订版) 应 帝 王
1701971570
1701971571
〈应帝王〉篇,主旨在说为政当无治。本篇表达了庄子无治主义的思想,主张为政之道,勿庸干涉,当顺人性之自然,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
1701971572
1701971573
本篇分七章。第一章,借寓言人物蒲衣子道出理想的统治者:心胸舒泰,纯真质朴;不用权谋智巧,也不假借任何仁义名目去笼络人心。第二章,狂接舆与肩吾的对话,认为“君人者以己出于经式义度”是“欺德”的行为。这里,对于独裁者以私意(“以己”)制订法律(“经式义度”)的行径,作了有力的批判。法度条规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准则,必须以人民的意见为依归,若仅以统治者个人及其政权利益为目的,则虽有武力做后盾,使人“孰敢不听”,但终难使人心顺服。如用这种方式来治国,“犹涉海凿河而使蚊虻负山”,注定要失败。为政之道、要在“正而后行,确乎能其事者”;不以我强加于人,任人各尽所能就是了。第三章,天根遇无名人,问“为天下”之道。无名人说:“去!汝鄙人也,何问之不豫也!”对于政治权力之厌恶感,在这里表露无遗。彻底打消治人的观念,以为治人不如不治,不治天下反倒安宁,治人的历史是一部砍杀的历史,一片血肉横飞的惨景历历眼前。天根又问,无名人最后说:“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则天下治矣。”“顺物自然”,则人民可享有自由的生活。治者去私(“无容私”),才能走向为民为公的路途。第四章谈明王之治,不张扬表露,“化贷万物而民弗恃”,使百姓不知帝力何所加。第五章,写神巫替壶子看相的故事,主题在写“虚”写“藏”。推之于为政,则虚己无为,人民乃可无扰;含藏己意而无容私,百姓乃得以自安。第六章,“无为名尸”一段,再度提出为政在于不自专,勿独断,亦不用智巧算计人民。最后仍归结到“虚”。“至人用心若镜”,则“虚”为形容空明如镜的心境。此心境能如实反映外在客观的景象,亦即能客观如实地反映民心所向。为政在“虚”,则治者去私,而能接纳广大人民的意见,且以广大民众的利益为前提。篇末最后一章,为有名的浑沌的故事。浑沌喻真朴的人民。“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为政者今天设一法,明天立一政,繁扰的政举屡屡置民于死地。庄子目击战国时代的惨景,运用高度的艺术手笔描绘浑沌之死,以喻“有为”之政给人民带来的灾害。
1701971574
1701971575
出自本篇的流行成语有:蚊虻负山、涉海凿河、虚与委蛇、用心若镜、混沌凿窍等。
1701971576
1701971577
1701971578
1701971579
1701971580
庄子今注今译(最新修订版) 一
[
上一页 ]
[ :1.70197153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