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973131
云将说:“你施给我恩德,晓示我静默;亲身求道,现在才有所得。”叩头拜礼,告辞而去。
1701973132
1701973133
五
1701973134
1701973135
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惡人之異於己也。同於己而欲之,異於己而不欲者,以出乎眾為心也。夫以出乎眾為心者,曷常①出乎眾哉!因眾以寧所聞,不如眾技眾矣。而欲為人之國者,此攬②乎三王之利而不見其患者也。此以人之國僥倖也,幾何僥倖而不喪人之國乎!其存人之國也,無萬分之一;而喪人之國也,一不成而萬有餘喪矣。悲夫,有土者③之不知也!
1701973136
1701973137
夫有土者,有大物④也。有大物者,不可以物⑤;物而不物,故能物物⑥。明乎物物者之非物也,豈獨治天下百姓而已哉!出入六合⑦,遊乎九州⑧,獨往獨來,是謂獨有⑨。獨有之人,是謂至貴。
1701973138
1701973139
【注释】
1701973140
1701973141
① 曷常:即何尝。“常”,同尝。
1701973142
1701973143
② 揽:音览,本亦作“览”(《释文》)。
1701973144
1701973145
③ 有土者:即有国者,指当时诸侯。
1701973146
1701973147
④ 大物:指广大的土地人民。
1701973148
1701973149
⑤ 有大物者,不可以物:此言有天下者,必超乎天下(马其昶《庄子故》)。
1701973150
1701973151
⑥ 物而不物,故能物物:这和〈山木〉篇:“物物而不物于物”同义。“物而不物”,即“为而不为”,意指虽居其位、统管其事,然要能不侵占,任物自为。
1701973152
1701973153
郭象说:“夫用物者,不为物用也。不为物用,斯不物矣,不物,故物天下之物,使各自得也。”
1701973154
1701973155
⑦ 六合:指天地四方。词见〈齐物论〉。
1701973156
1701973157
⑧ 九州:古代将中国全土分成九大行政区域,即:冀州、兖(yǎn)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见《尚书·禹贡》)。古人将世界全体分成九部,谓:神州(东南),次州(正南),戎州(西南),弇州(正西),冀州(正中),台州(西北),泲州(正北),薄州(东北),阳州(正东)(见《淮南子·坠形训》,此说本于战国末年邹衍)。
1701973158
1701973159
⑨ 独有:意指拥有自己的内在人格世界,在精神上能特立独行。
1701973160
1701973161
【今译】
1701973162
1701973163
世俗上的人,都喜欢别人和自己相同而厌恶别人和自己不同。希望别人和自己相同,不愿别人和自己不同,这是存着出人头地的心理。要是存着出人头地的心理,何尝就超出大众呢!只因大众的认同而得心安。其实不如众人的才智太多了。想要贪图国土的人,这是求取三代帝王的利益而没有看见他们的祸害。这是用国家来图谋自己的侥幸,有多少这种侥幸而不丧失国家的呢!这样能保存国家的,没有万分之一;而丧失国家的,没有一次成功的机会而万分有余的要丧失。悲哀啊,拥有国家的人却不明白呀!
1701973164
1701973165
拥有国家的,就拥有土地人民。拥有土地人民的,不可以受外物支配;支配物而不被物役使,才能主宰外物。明白主宰外物的不是物,岂止只能治理天下百姓而已呢!〔他的精神境界〕却能往来于天地四方,神游于九州,独来独往,这可称为“独有”。具有这样特立独行的人,便是无上的尊贵。
1701973166
1701973167
大人①之敎,若形之於影,聲之於響。有問而應之,盡其所懷,為天下配②。處乎無響,行乎無方③。挈汝適復之撓撓④,以遊無端,出入無旁⑤,與日無始⑥;頌論形軀,合乎大同⑦,大同而無己。無己,惡乎得有有⑧!覩有者,昔之君子;覩無者,天地之友⑨。
1701973168
1701973169
【注释】
1701973170
1701973171
① 大人:至人,即上文独有之人。
1701973172
1701973173
② 配:对。问者为主,应者为配(宣颖说)。
1701973174
1701973175
③ 无方:无迹(林希逸说)。
1701973176
1701973177
④ 挈汝适复之挠挠:意指引导纷杂的人群。
1701973178
1701973179
林希逸说:“‘挠挠’,群动不已之貌。‘适’,往也。‘挈’,提也。‘汝’,指举世之人也。”
1701973180
[
上一页 ]
[ :1.70197313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