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978248
⑫ 不疾易薮(sǒu):不怕变换草泽。
1701978249
1701978250
⑬ 万物之所一:与〈德充符〉“物视其所一”同义。
1701978251
1701978252
⑭ 介:际(宣颖说);即分际。
1701978253
1701978254
1701978255
⑮ 隶:仆隶;指身份的得失祸福(黄锦语译)。
1701978256
1701978257
⑯ 若弃泥涂:同〈德充符〉:“〔视丧其足,〕犹遗土也。”“涂”,同土。
1701978258
1701978259
⑰ 万化而未始有极:语见于〈大宗师〉。
1701978260
1701978261
⑱ 汋:水涌流。
1701978262
1701978263
郭嵩焘说:“汋者,水自然涌出。非若泉之有源,而溪涧之交汇以流行也。”
1701978264
1701978265
马其昶说:“《释文》:‘汋,泽也。’有润泽也。”
1701978266
1701978267
⑲ 醯(xī)鸡:酒瓮里的小飞虫“蠛蠓”。
1701978268
1701978269
【今译】
1701978270
1701978271
孔子去见老聃,老聃刚洗完头,正披着发等干,凝神定立好像木偶人。孔子就退出等待他。过了一会儿见面说:“我是眼花了呢,还是真的?刚才先生形体直立不动有如枯木,好像超然物外而独立自存。”
1701978272
1701978273
老聃说:“我游心于万物的本始。”
1701978274
1701978275
孔子说:“怎么说呢?”
1701978276
1701978277
老聃说:“心困而不能知晓,口合而不能言说,试为你说个概略。至阴寒冷,至阳炎热;寒冷出于天,炎热出于地;两者互相交通融合而各物化生,或为万物的规律,却不见形象。死生盛衰,时隐时现,日迁月移,无时不在作用,却不见它的功绩。生有所由始,死有所归趋,始终循环无端而不知道它的穷尽。如果不是这样,又有谁是它的宗本呢!”
1701978278
1701978279
孔子说:“请问游心于此的情境。”
1701978280
1701978281
老聃说:“达到这种境界,是至美至乐,体味至美而游于至乐,称为至人。”
1701978282
1701978283
孔子说:“希望听听用什么方法。”
1701978284
1701978285
老聃说:“吃草的兽类不怕变换草泽,水生的虫类不怕变换池沼,只作小的变换而没有失去根本的需要;喜怒哀乐的情绪不会侵入心中。天下的万物都有共通性。了解它们的共通性而同等看待,那么四肢百骸便视如尘垢,而死生终始犹如昼夜的变化,并不致受扰乱,何况是得失祸福的分际呢!舍弃得失祸福如同舍弃泥土一样,知道自身比得失祸福更可贵,可贵在于我自身却不因变换而丧失。千变万化而未曾有穷尽,这有什么值得困扰内心!修道的人了解这点。”
1701978286
1701978287
孔子说:“先生德合天地,还用至言来〔教我〕修心,古时的君子,谁能超过呢!”
1701978288
1701978289
老聃说:“不是的。像水的涌流,无为而自然。至人的德,不需要修饰而万物自然受影响,就像天自然的高,地自然的厚,日月自然的光明,哪里需要修饰呢!”
1701978290
1701978291
孔子出去,告诉颜回说:“我对于大道的了解,岂不像瓮中小飞虫么!要不是先生启发我的蒙蔽,我真不知道天地的全貌。”
1701978292
1701978293
五
1701978294
1701978295
莊子見魯哀公①。哀公曰:“魯多儒士,少爲先生方②者。”
1701978296
1701978297
莊子曰:“魯少儒。”
[
上一页 ]
[ :1.70197824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