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981602
近人陈荣捷说:“《史记》记载接子游稷下,《正义》说他是齐人。《盐铁论》记载稷下分散时“捷子亡去”。接子,捷子,同是一人。《汉书·艺文志》道家有《捷子》二篇,注说齐人。书已亡了。此外不详。钱穆以为他的年代大约是前三五○—二七五年。”(〈战国道家〉,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44本第3分)
1701981603
1701981604
⑫ 又不能以意测其所将为:“测”字缺遗,依王叔岷《校释》据成《疏》补上。
1701981605
1701981606
王叔岷说:“案《疏》:‘不能用意测其所为’,疑成本‘意’下有‘测’字。‘不能以意测其所将为’,与上文‘不能以言读其所自化’相耦,今本捝‘测’字,则文意不完矣。”
1701981607
1701981608
⑬ 精至于无伦:“伦”,比(王先谦《集解》)。谓精微至于无比。
1701981609
1701981610
⑭ 忌:禁(成《疏》)。
1701981611
1701981612
⑮ 徂:亦作“阻”。赵谏议本作“阻”。
1701981613
1701981614
⑯ 疑之所假:疑惑所立的假设。
1701981615
1701981616
⑰ 言之无也,与物同理:言论所不能表达的,但和物象具有同一的规律。
1701981617
1701981618
⑱ 言之本也:指言者以“或使”或“莫为”之说为本。
1701981619
1701981620
⑲ 道不可有,有不可无:指道不可执着于有形,也不可执着于无象。
1701981621
1701981622
⑳ 道之为名,所假而行:道的为名,乃是假借之称。如《老子》二十五章所说:“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1701981623
1701981624
㉑ 一曲:一隅、一边、一偏的意思。
1701981625
1701981626
㉒ 大方:即大道。
1701981627
1701981628
㉓ 道物之极:有数解:一说道、物之极;指道和物两者的极限。一说道,物之极;即道者物之极处(刘凤苞《南华雪心编》)。另一说“物”字误衍,见李勉《庄子总论及分篇评注》。
1701981629
1701981630
李勉说:“‘物’字误衍,此仅指道而言(物固可以言默而载,上文已言,又焉能谓之不足以载)。李说似可从。
1701981631
1701981632
【今译】
1701981633
1701981634
少知说:“四方之内,六合之中,万物从哪里产生?”
1701981635
1701981636
大公调说:“阴阳相应,相消相长;四时循环,相生相杀。欲、恶、去、就,于是相继起伏;雌雄交合,于是世代长传。安危互相更易,祸福互相产生,缓急互相交替,聚散因以形成。这是有名实可以识别的,有精微可以记认的。依循时序的规律,起伏而运行的变化,物极则返,终而复始;这是万物所具有的现象。言论所穷尽的,知识所达到的,限于物的范围罢了。识道的人,不追随物的消逝,不探究物的起源,这是议论的止点。”
1701981637
1701981638
少知说:“季真所说的‘莫为’,接子主张的‘或使’,两家的议论,谁偏于理?”
1701981639
1701981640
大公调说:“鸡鸣狗吠,这是人所知道的;即使有大智慧的人,并不能用语言来说明它们所以会鸣叫的原因,也不能用心意去推测它们还会产生什么动作。由这分析起来,精微至于无比,浩大至于无限,断言或有所使,肯定莫有所为,都未免在物上立论,而终究是过而不当的。‘或使’的主张则太拘泥,‘莫为’的说法则过于虚空。有名有实,是物的范围;无名无实,不属于物的范围。可用言说可用意会,但愈用言说却愈疏离。未生的不能禁止其生,已死的无法阻止其死。死生并不远隔,道理却不能了解。或有所使,莫有所为的主张,都是疑惑所立的假设。我看它的本源,它的过往无穷;我求它的迹象,它的未来无尽。无穷无尽,是言语所无从表达,但和物象具有同一的规律;‘或使’‘莫为’,为言论所本,而和物象同始终。道不可执着于有形,也不可执着于无象。道的为名,乃是假借之称。‘或使’‘莫为’的主张,限于物的一偏,怎能达于大道?言论周遍,则终日言说都是道;言论而不周遍,则终日言说尽是物。道〔和物〕的极处,言论和沉默都不足以表达;既不言说又非沉默,这是议论的极致。”
1701981641
1701981642
1701981643
1701981644
1701981646
庄子今注今译(最新修订版) 外 物
1701981647
1701981648
〈外物〉篇,由十三章文字杂纂而成。各章意义散乱而不相关联。“外物”,即外在事物。取篇首二字为篇名。
1701981649
1701981650
1701981651
本篇第一章,申说外在的事物没有一定的准则。如忠未必能取信,孝未必能见爱,并举史实为例以说明。第二章,庄周家贫的故事。第三章,任公子钓大鱼,喻经世者当志于大成。第四章,儒以诗礼发冢的故事,写儒者口唱诗礼,却资以盗墓,这和〈胠〉篇所写强权者借仁义以盗国盗民一样。第五章,老莱子告诫孔子的寓言,要人去除行为的矜持与外在的机智。第六章,宋元君梦神龟的寓言,在于说“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第七章,惠子与庄子对话,申“无用之用”的意义。第八章,庄子曰一段,写宇宙的流转及社会人事的变易,评学者是古非今之谬,赞至人“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第九章,写心胸不可逼狭,心灵应与自然共游。第十章,“德溢乎名”一小段,写谋虑智巧则伤自然之德。第十一章,“静然可以补病”一小段,写宁静的功效。第十二章,“演门有亲死者,以善毁爵为官师,其党人毁而死者半”一小段,写矫性伪情之遇。第十三章,“得鱼忘荃”、“得兔忘蹄”的名句,即出于此篇末一段。后代禅宗发挥了这“得意忘言”之义。
[
上一页 ]
[ :1.70198160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