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989018e+09
1701989018 外事绝缘,
1701989019
1701989020 什么样的遭遇都合理了。
1701989021
1701989022 如果你已经适合了一切,
1701989023
1701989024 再也不觉得什么不适合,
1701989025
1701989026 根本忘掉了适合不适合,
1701989027
1701989028 那就最适合了。
1701989029
1701989030
1701989031
1701989032
1701989033 庄子现代版(增订本) [:1701985820]
1701989034 庄子现代版(增订本) 山木
1701989035
1701989036 –-从国王到寒士都活得很累
1701989037
1701989038 本篇引读
1701989039
1701989040 篇首原文“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句中二字做了篇名。
1701989041
1701989042 本篇共九章,结构稍嫌松散,未能连贯主题。主题在发挥(内篇·人间世》处乱世之术,而归结于弃有取无。可注意者,有三章是写庄子本人的。后人据此猜浏,这是庄周门徒写的。我想,既是文学作品,庄周也可以写他自己嘛。
1701989043
1701989044 第一章树无用,不挨刀,鹅同样也无用,却挨刀。这比《内篇·人间世》的坏木无用活到老,佳木有用被摧折,更深一层。庄周的回答是站在有用无用之间。乱世逼人滑头欺世,一至于斯。
1701989045
1701989046 第二章劝国王逃离鲁国,远投南海建德之国,那是原始蒙昧之邦,逃到那里,可以避祸,且过平民生活,不必再当国土,这样才得平安。主旨就在弃有取无,乃可保命。
1701989047
1701989048 第三章以捐款铸钟小事一例,说明官方实行无为,民间便能自治。若不逃国,这便是最佳的选择了。
1701989049
1701989050 第四章又小说化了,让孔子扮演隐士的角色,逃入山林去过原始生活,以无能代有为。这也是弃有取无嘛。
1701989051
1701989052 第五章孔子又扮演受教的角色,放弃利益,找回天性、得到快乐。本章说到?国灭亡,贤士林回抛掉玉璧,收养婴儿。玉璧代表利益,婴儿代表天性。一弃一取,正是修道入门。若说这是弃有取无,也通。
1701989053
1701989054 第六章庄子解释自己为何如此窝囊,面斥昏君乱相,展示人格刚强。这与他的避祸理论正好相反。他在书中劝人示弱装呆,全身远祸,显得圆滑。一旦置身现场,却又刚强如此,倔傲如此,殊可注意!
1701989055
1701989056 第七章又是小说化了的孔子。通过孔子之口,劝人勿受难酬之恩,方能免灾避祸,随遇而安。这仍然是弃有取无。
1701989057
1701989058 第八章螳螂捕蝉,怪鹊在后,庄周挽弓,园主追来。以此五物相克,比喻人间的食物链,一个收拾一个,乃见社会险恶,唯有走为上了。舍进取而逃走,还是弃有取无。
1701989059
1701989060 第九章衔接不上,不好解释。
1701989061
1701989062 一、站在有用无用之间
1701989063
1701989064 庄子率领学生游山,到正在采伐的林区,遥见一棵大树,枝叶茂盛。走近看,一群砍匠在大树下搭了夜宿的木棚。庄子问:“要砍这棵大树吗?”砍匠说:“没用处,不砍。”庄子回头对学生笑笑说:“因为没用处,所以不挨刀。这棵大树命好,能活满天年了。”
1701989065
1701989066 庄子下山,天快黑了,到一位友人家中投宿。友人高兴,吩咐童仆杀鹅待客。童仆请示:“两只公鹅,一只爱叫,一只不爱叫,杀哪一只?”友人说:“爱叫的有用处,夜晚能防贼呢。杀那只不爱叫的吧。”
1701989067
[ 上一页 ]  [ :1.70198901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