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06315
1702006316
[9]行货:谓用爵禄招诱天下之士。按,此句“而”下原有“下”字,疑为衍文,今删去。
1702006317
1702006318
[10]阻:依凭。
1702006319
1702006320
[11]扬行:显扬自己的德行。说:通“悦”。
1702006321
1702006322
[12]要:求取。
1702006323
1702006324
[13]苟存:苟且求生。
1702006325
1702006326
[14]暗:谓政治黑暗。
1702006327
1702006328
[15]其:岂。涂:沾污。
1702006329
1702006330
[16]絜:通“洁”。
1702006331
1702006332
[17]首阳之山:在今山西永济南。
1702006333
1702006334
[18]苟:苟且。已:通“矣”。
1702006335
1702006336
[19]则:却。赖:取。
1702006337
1702006338
[20]戾:孤高。
1702006339
1702006340
1702006341
1702006342
1702006344
庄子 【译文】
1702006345
1702006346
过去周朝兴起的时候,有两个贤士住在孤竹国,名叫伯夷、叔齐。二人商量说:“听说西方有个人,像是得道的人,我们且去看看。”他们来到岐山之阳,武王听说后,便派叔旦前去接见,并和他们订下盟约,说:“给你们增加二级俸禄,授予一等官爵。”然后用牲畜的血涂抹盟书而埋于盟坛之下。
1702006347
1702006348
二人相视而笑,说:“咦,奇怪啊!这不是我们所说的道。过去神农氏治理天下,按时祭祀竭尽诚敬而不求福;他对待民众,是忠信尽力为他们服务而没有什么私求。他人乐于此政就推行此政,他人乐于治理就加以治理,不趁着他人的败落来求得自己的成功,不借着他人的卑下来显示自己的高贵,不借着他人的遭乱来谋取自己的利益。现在周人看到殷商的动乱而急修善政来收买人心,在上崇尚谋略,对下又以爵禄招诱士人,依仗兵力来炫耀威势,杀牲畜订立盟约来取得信用,显扬自己的德行来取悦众人,用攻伐来求取利益,这样做是用祸乱来代替暴政。我们听说古代的贤士,逢着太平盛世而不逃避自己的责任,遭遇动乱年代也不苟且求生。现在天下政治黑暗,周室的德行衰败,难道要与周室并存而玷污我们自己吗!不如避开它而保持品行的高洁。”二人往北来到首阳山,便饿死在那里。像伯夷、叔齐这样的人,他们对于富贵,可以苟且得到,但却不去获取。具有高尚的气节和孤高的行为,以坚定自己的意志为乐,不在当世劳累奔逐,这就是二位贤士的节操。
1702006349
1702006350
1702006351
1702006352
1702006354
庄子 盗跖
1702006355
1702006356
1702006357
1702006359
【题解】
1702006360
1702006361
此篇由三段辩难的文字组成,旨在破除人们的是非观念。第一段,通过叙述至圣孔子被盗跖斥为“盗丘”的故事,说明圣人与盗贼尚且不可区别,要想衡量是非就更难了。第二段,通过虚构子张以名为是,苟得以利为是,最后二人都不免于非的故事,说明是非是无法执定的。第三段,通过描写无足以富贵为是,知和以贫贱为是的故事,说明分是分非本来就没有客观标准,只是出于世人的成心罢了。
1702006362
1702006363
关于孔子游说盗跖的故事,林云铭认为它“径似小说家闲话”(《庄子因》),刘凤苞认为它“只是小说派头”(《南华雪心编》),胡文英认为“此种形容,便开唐人小说派矣。”(《庄子独见》)的确,尽管作者并无意于写作小说,但故事本身却呈现出了小说作品的基本特征。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作者在客观上比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社会叛逆者、起义领袖、草莽英雄盗跖的艺术形象。
1702006364
[
上一页 ]
[ :1.70200631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