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12652
[28] 刘笑敢:《老子古今:五种对勘与析评引论》(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03-405页。
1702012653
1702012654
[29] 南怀瑾著述:《南怀瑾选集》(第二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7页。
1702012655
1702012656
[30] 陆贾撰:《新语》,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
1702012657
1702012658
[31] 吴兢撰:《贞观政要》,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18、25页。
1702012659
1702012660
[32] 张舜徽:《周秦道论发微 史学三书平议》,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1702012661
1702012662
[33] 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51-52页。
1702012663
1702012664
[34] 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3页。
1702012665
1702012666
[35] 司马迁:《史记》卷130,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289页。
1702012667
1702012668
[36] 张松如:《老子说解》,齐鲁书社1987年版,第168页。
1702012669
1702012670
[37] 王国维:《古诸侯称王说》,《观堂集林》(外二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23页。
1702012671
1702012672
[38] 罗根泽编:《古史辨》(第四册),上海书店1933年版,第317页。
1702012673
1702012674
[39] 蒋锡昌:《老子校诂》,成都古籍书店1988年版,第435页。
1702012675
1702012676
[40] 林希逸:《老子鬳斋口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3页。
1702012677
1702012678
[41] 高亨:《老子正诂》,中国书店1988年版,第89页。
1702012679
1702012680
[42] [汉]司马迁:《史记》卷130,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292页。
1702012681
1702012682
[43] 林语堂:《老子的智慧》,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8页。
1702012683
1702012684
[44] 马清槐等译:《潘恩选集》,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页。
1702012685
1702012686
1702012687
1702012688
1702012690
老子与哲学 人生哲学
1702012691
1702012692
圣人人格、见素抱朴、卑弱自持
1702012693
1702012694
1702012695
1702012696
1702012698
老子与哲学 老子之伦理:见素抱朴
1702012699
1702012700
老子哲学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含有本体哲学、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老子之道是天道、治道和人道的统一体。老子表面上看是现实人生的冷眼旁观者,本质上却是一位热爱人生的智者。他十分关注人的命运,从形而上的高度审视世相百态,以超越自我的精神探究人生哲理,建构起一套独特的伦理道德哲学。使用老子之伦理这一概念,有点无奈,如果使用老子之人生,就可能误解为研究老子的一生;如果使用老子之道德,倒比较符合文章的主题,而这既可能与老子之道混淆起来,又可能与老子之德混淆起来。伦理一词,是指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标准;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人的行为准则和人与人之间的义务的学说。因此,老子之伦理既是伦理学又是道德哲学,既是人生观又是人生哲学。
1702012701
[
上一页 ]
[ :1.70201265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