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15464e+09
1702015464
1702015465 谁能在动荡中安静下来而慢慢的澄清?谁能在安定中变动起来而慢慢的趋进?
1702015466
1702015467 保持这些道理的人,不肯自满。只因他不自满,所以能去故更新。
1702015468
1702015469 【引述】
1702015470
1702015471 本章是对体道之士的描写。
1702015472
1702015473 道是精妙深玄,恍惚不可捉摸。体道之士,也静密幽沉,难以测识。世俗的人,形气秽浊,利欲熏心。庄子说:“嗜欲深者天机浅。”这班人,一眼就可以看到底。体道之士,则微妙深奥,所以说:“深不可识。”
1702015474
1702015475 老子对于体道之士的风貌和人格形态试图作一番描述(“强为容”):从“豫兮,若冬涉川”;到“混兮其若浊”这七句,写出了体道者的容态和心境:慎重、戒惕、威仪、融和、敦厚、空豁、浑朴、恬静、飘逸等人格修养的精神面貌。
1702015476
1702015477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这是说体道之士的静定工夫和精神活动的状况。“浊”和“清”对立,“安”(静)和“生”(动)对立,一是说明动极而静的生命活动过程,一是说明静极而动的生命活动过程。“浊”是动荡的状态,体道之士在动荡的状态中,透过“静”的工夫,恬退自养,静定持心,转入清明的境界,这是说明动极而静的生命活动过程。在长久沉静安定(“安”)之中,体道之士,又能生动起来,趋于创造的活动(“生”),这是说明静极而动的生命活动过程。
1702015478
1702015479 老子在这里对于体道之士的描写,很自然的使我们联想起庄子在《大宗师》对于“真人”的描写。把他们心中的理想人物作一个比较,老子所描绘的人格形态,较侧重于凝静敦朴、谨严审慎的一面,庄子所描绘的人格形态,较侧重于高迈凌越、舒畅自适的一面。庄子那种超俗不羁,“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人格形态是独创一格的。在他笔下所构画的那胸次悠然、气象恢宏的真人,和老子所描绘的体道之士比较起来,显得很大的不同。老子的描写,素朴简直,他的素材,都是日常生活和自然风物的直接表现;庄子则运用浪漫主义的笔法,甚至于发挥文学式的幻想,将一种特出而又突出的人格精神提升出来。
1702015480
1702015481
1702015482
1702015483
1702015484 老子今注今译 [:1702013438]
1702015485 老子今注今译 十 六 章
1702015486
1702015487 致虛極,守靜篤①。
1702015488
1702015489 萬物並作②,吾以觀復③。
1702015490
1702015491 夫物芸芸④,各復歸其根。歸根⑤曰靜,靜曰⑥復命⑦。復命曰常⑧,知常曰明⑨。不知常,妄作凶。
1702015492
1702015493 知常容⑩,容乃公,公乃全⑪,全乃天⑫,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1702015494
1702015495 【注释】
1702015496
1702015497 ①致虚极,守静笃:形容心境原本是空明宁静的状态,只因私欲的活动与外界的扰动,而使得心灵蔽塞不安,所以必须时时做“致虚”“守静”的工夫,以恢复心灵的清明。“虚”,形容心灵空明的境况,喻不带成见。“致”,推致。“极”和“笃”意思相同,指极度、顶点。
1702015498
1702015499 范应元说:“致虚、守静,非谓绝物离人也。万物无足以挠吾本心者,此真所谓虚极、静笃也。”
1702015500
1702015501 冯友兰说:“《老子》所讲的‘为学’的方法,主要的是‘观’。它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观’要照事物的本来面貌,不要受情感欲望的影响,所以说:‘致虚极,守静笃’。这就是说,必需保持内心的安静,才能认识事物的真相。”
1702015502
1702015503 按:今本“致虚极,守静笃”,郭店简本作“至虚,恒也;守中,笃也”。简文“守中”与“致虚”对举,“中”、“虚”皆指和谐心境而言(请参见拙文〈从郭店简本看《老子》尚仁及守中思想〉,刊在《道家文化研究》)。
1702015504
1702015505 ②作:生成活动。
1702015506
1702015507 吴澄说:“作,动也。植物之生长,动物之知觉,皆动也。”
1702015508
1702015509 ③复:返,往复循环。
1702015510
1702015511 吴澄说:“复,反还也。物生,由静而动,故反还其初之静为复;植物之生气下藏,动物之定心内寂也。”
1702015512
1702015513 张岱年说:“宇宙是动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但变化的规律为何?既承认变中有常,此变中之常为何?中国哲人所讲,变化的规律(即‘常’),便是反复。认为一切都是依循反复的规律而变化。何谓反复?就是:事物在一方向上演变,达到极度,无可再进,则必一变而为其反面,如是不已。事物由无有而发生,既发生乃渐充盈,进展以至于极盛,乃衰萎堕退而终于消亡;而终则有始,又有新事物发生。凡事物由成长而剥落,谓之反;而剥落之极,终而又始,则谓之复。反即是否定。复亦即反之反,或否定之否定。(但西洋哲学中所谓否定之否定,有正反之综合之意;中国哲学所谓复,则主要是更新再始之义,无综合意思,故与西洋哲学中所谓否定之否定不尽同。)一反一复,是事物变化之规律。”
[ 上一页 ]  [ :1.70201546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