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20058
1702020059
王樵 《老子解》
1702020060
1702020061
只解释十个章目。站在儒学的观点解《老》,并引申程朱的见解。
1702020062
1702020063
在第一章的解释中,主张应以“无”“有”为读:“旧注‘有名’‘无名’,犹无关文义:‘无欲’‘有欲’恐有碍宗旨。老子言‘无欲’,‘有欲’则所未闻。”
1702020064
1702020065
李贽 《老子解》
1702020066
1702020067
间有独见之处。
1702020068
1702020069
张登云 《老子道德经参补》
1702020070
1702020071
录河上公注本,略加补注。
1702020072
1702020073
沈一贯 《老子通》
1702020074
1702020075
申说通畅。书前附〈老子概辨〉一文,提及“尊老者过谀,薄老者盛贬”。文中指出薄老的言论,并加驳正,特别对于程子和朱子的误解,讨论得最多。程子最大的误解以为老子杂权诈:“《老子》与之、翕之之意,乃在乎取之、张之,权诈之术也。”其实三十六章这段文字只在于说明“物极必反”的道理,并非权术。朱子则误解老子“不肯役精神,须自家占得十分稳便方肯做。一毫不便,便不肯做”。以为老子持着“只是占便宜”的态度,朱子的看法十分肤浅。此外,沈文中还指出朱子批评老子“无”的说法,认为“朱子失其意”。并说:“老子兼‘有’‘无’而名‘道’也,岂但以‘无’为‘道’也。”沈氏认为“有”“无”是指称“道”,这说法很正确。
1702020076
1702020077
焦竑 《老子翼》
1702020078
1702020079
选摘《韩非》以下六十四家注解。以苏辙、吕吉甫、李息斋、王纯甫、李贽等家的注解为主。并附自著《笔乘》,以抒己见。
1702020080
1702020081
林兆恩 《道德经释略》
1702020082
1702020083
参他家以解说。
1702020084
1702020085
陈深 《老子品节》
1702020086
1702020087
录河上公注本,在眉栏上批注,如一章上批说:“诸家皆于‘无名’‘有名’读,又于‘有欲’‘无欲’读,又以‘徼’为‘窍’,误矣!误矣!”其余的眉批也很简明,惜无深意。
1702020088
1702020089
徐学谟 《老子解》
1702020090
1702020091
顺章作解,并在解说后面对苏辙、薛蕙、林希逸、李息斋等家注解,颇有批评,其评语可读。附带还指陈宋儒的曲解。
1702020092
1702020093
王一清 《道德经释辞》
1702020094
1702020095
序文《道德经旨意总论》中,指出《老子》五千文不只专言炼养,也并兼言治道,并叙说老子思想对历代的影响。注解抒杂各家之说。
1702020096
1702020097
彭好古 《道德经》
1702020098
1702020099
间或在句后作注。“此系校刻本子,尚可供校注参考。”(引严灵峰评语)
1702020100
1702020101
归有光 《道德经评点》
1702020102
1702020103
依河上公注本,在眉栏上引宋明各家注语。
1702020104
1702020105
书前附宋太祖序文,略说读《老》经过与心得,宋太祖曾感慨地说:“见本经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而惧之。’当是时,天下初定,民顽吏弊,虽朝有十人而弃市,暮有百人而仍为之。如此者,岂不应经之所云。朕乃罢极刑而囚役之,不逾年而朕心减恐。”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思想影响的好的一面。其次,附秦继宗序文,说及汉景帝、唐太宗等人受老子的影响,以及宋儒对老子的误解。
1702020106
1702020107
陈懿典 《道德经精解》
[
上一页 ]
[ :1.70202005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