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24483
1702024484
(1) 其最终的目的当然是“行道”,但行道需要建立在出仕的基础之上。
1702024485
1702024486
(2) 《论语》中随处可见孔子对于弟子不同才能与性格的了解,典型者如“师也过,商也不及”,“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等评价。
1702024487
1702024488
(3) 《卫灵公》:“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1702024489
1702024490
(4) 除了上述《颜渊》篇的几例,另外几处有关弟子问仁或问为仁的地方是:“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
1702024491
1702024492
(5) 冯友兰特别强调仁所具有的真情实感的意义,见《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49-152页。
1702024493
1702024494
(6) 《八佾》:“‘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宪问》:“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702024495
1702024496
(7) 从义理上来说,“仁者寿”中的寿似乎并不是自然的寿命,而是指仁者给后人留下的长久记忆。与《左传》“三不朽”以及《老子》“死而不亡者寿”类似。
1702024497
1702024498
(8) 赵衰:“《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左传·僖公二十七年》)
1702024499
1702024500
(9) 学者或以为是《君陈》的编者采用了《论语》的记载,这里所引该是佚《书》内容。
1702024501
1702024502
(10) 本章所引《要》篇的文字根据是陈长松、廖名春的释文,见《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1702024503
1702024504
(11) 儒家对于“言必信,行必果”者的评价一直不高,孟子曾云:“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孟子·离娄下》)盖“必”则执一而无权,失之于凿,违背孔子“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之教(《子罕》)。
1702024505
1702024506
(12) 〔美〕狄百瑞:《儒家的困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4页。
1702024507
1702024508
(13) 首篇的首章和末篇的末章都有“君子”一词,这也许没有特别的意义,但足见此词在《论语》中出现的密度和频率。
1702024509
1702024510
(14) 朱熹:《论语集注》“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条下。
1702024511
1702024512
(15) 余英时:《儒家“君子”的理想》,载于《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21页。
1702024513
1702024514
(16) 钱穆:《孔子传》,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12页。
1702024515
1702024516
(17) 钱穆:《古史辨第四册钱序》,载于罗根泽编著:《古史辨》(第四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钱序第1页。
1702024517
1702024518
(18) 其余两种为《孝经》和《尔雅》。
1702024519
1702024520
(19) 此事亦见载于《汉书·艺文志》:“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
1702024521
1702024522
(20) 学者或以为《问王》乃《问玉》之误。《荀子·法行篇》有孔子论玉之事,《孔子家语》也有《问玉篇》。详参曾秀景:《论语古注辑考》,台北:学海出版社,1991年,第90-91页。
1702024523
1702024524
(21) 从何晏谓古论“篇次不与齐鲁论同”的话,倒可以推知齐鲁论的篇次应该是相同的。
1702024525
1702024526
(22) 何晏《论语集解序》称:“安昌侯张禹,本受鲁论,兼讲齐说,善者从之,号曰张侯论,为世所贵。”
1702024527
1702024528
(23) 以下论述主要参考刘宝楠:《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以后凡引刘宝楠说,皆出此书。
1702024529
1702024530
(24) 曾秀景:《论语古注辑考》,第33页。
1702024531
1702024532
(25) 弟子们的提问并不包括在内。因为提问的目的只是为了引出“子曰”的部分。
[
上一页 ]
[ :1.70202448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