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24502e+09
1702024502 (10) 本章所引《要》篇的文字根据是陈长松、廖名春的释文,见《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1702024503
1702024504 (11) 儒家对于“言必信,行必果”者的评价一直不高,孟子曾云:“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孟子·离娄下》)盖“必”则执一而无权,失之于凿,违背孔子“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之教(《子罕》)。
1702024505
1702024506 (12) 〔美〕狄百瑞:《儒家的困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4页。
1702024507
1702024508 (13) 首篇的首章和末篇的末章都有“君子”一词,这也许没有特别的意义,但足见此词在《论语》中出现的密度和频率。
1702024509
1702024510 (14) 朱熹:《论语集注》“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条下。
1702024511
1702024512 (15) 余英时:《儒家“君子”的理想》,载于《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21页。
1702024513
1702024514 (16) 钱穆:《孔子传》,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12页。
1702024515
1702024516 (17) 钱穆:《古史辨第四册钱序》,载于罗根泽编著:《古史辨》(第四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钱序第1页。
1702024517
1702024518 (18) 其余两种为《孝经》和《尔雅》。
1702024519
1702024520 (19) 此事亦见载于《汉书·艺文志》:“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
1702024521
1702024522 (20) 学者或以为《问王》乃《问玉》之误。《荀子·法行篇》有孔子论玉之事,《孔子家语》也有《问玉篇》。详参曾秀景:《论语古注辑考》,台北:学海出版社,1991年,第90-91页。
1702024523
1702024524 (21) 从何晏谓古论“篇次不与齐鲁论同”的话,倒可以推知齐鲁论的篇次应该是相同的。
1702024525
1702024526 (22) 何晏《论语集解序》称:“安昌侯张禹,本受鲁论,兼讲齐说,善者从之,号曰张侯论,为世所贵。”
1702024527
1702024528 (23) 以下论述主要参考刘宝楠:《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以后凡引刘宝楠说,皆出此书。
1702024529
1702024530 (24) 曾秀景:《论语古注辑考》,第33页。
1702024531
1702024532 (25) 弟子们的提问并不包括在内。因为提问的目的只是为了引出“子曰”的部分。
1702024533
1702024534 (26) 《易·艮·象传》:“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应本于《论语》所记曾子之语。
1702024535
1702024536 (27) 见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卷三“子莫考”,上海:上海书店,1992年,第232-233页。
1702024537
1702024538 (28) 胡志奎说:“齐论之作,似即《论语》今传本之下论;至上论则正鲁论之原编。”见胡志奎:《论语辨证》,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8年,第77页。这是把上论和下论的区分和鲁论、齐论的说法结合起来。但《汉书·艺文志》等明白记载,《鲁论》二十篇,即今传《论语》的底本,《齐论》二十二篇,所以胡先生之说似不能成立。
1702024539
1702024540 (29) 曾秀景《论语古注辑考》说:“大体而言,初编《论语》以上论为主要,续编《论语》以下论前五篇为本营,附编《论语》则以下论末五篇为最多。”见该书第60页。
1702024541
1702024542 (30) 钱穆:《论语要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第7页。
1702024543
1702024544 (31) 曾秀景:《论语古注辑考》,第55页。
1702024545
1702024546 (32) 关于此问题的论述,请读者参考钱穆:《论语要略》,第7-12页,以及胡志奎《论语辨证》、曾秀景《论语古注辑考》等书的有关部分。
1702024547
1702024548 (33) 胡志奎:《论语辨证》,第23-42页。
1702024549
1702024550 (34) 胡志奎:《论语辨证》,第41页。
1702024551
[ 上一页 ]  [ :1.70202450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