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25523
尊崇孔子、宗师仲尼是儒家各派共同的倾向,但其表现的方式未必相同。以孟子和荀子为例,二者都奉孔子为不可逾越的圣人,都以发扬他的思想为己任,但在《孟子》和《荀子》书中,直接引用孔子言论的地方并不是很多。统计一下的话,《孟子》七篇中不过二十九处,这显示出与《子思子》不同的风格。另外一个可以用来比较的例子是《论语》,因为《坊记》中曾经引用了《论语》的话,(15)所以该书的编辑一定是在《坊记》的写作之先。作为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著作,《论语》虽然将孔子和其弟子们的言论以“子曰”和“有子曰”“曾子曰”等的方式加以区别,但是在每一篇中,它们都是混杂在一起的。而且,先后之间也没有一定的次序可寻。这与《子思子》中清一色的“子曰”形成了明显的对比。而与此并生的一个现象就是,在目前可以确认为《子思子》著作的几篇中不见称引任何一位孔子弟子的言论,哪怕是曾被孟子视为子思老师的曾子,(16)或者荀子提到的作为子思前辈的子游。(17)相反,《孟子》和《荀子》中却仍保留有许多有关孔子弟子言行的记载。
1702025524
1702025525
这个现象,是否可以理解为在儒家学派已经分化的前提下,子思学派想借独尊孔子来宣示正统,并且与其他学派划清界限的努力呢?不可否认的是,无论《论语》的编者是谁,它的将孔子之语和弟子之语混在一起的编辑方式,都在客观上有利于孔子的弟子们显示自己的特殊地位,并帮助其确立正统性。而对于子思学派来说,要命的是,由于孔鲤的早死以及子思在年辈上的差异,《论语》中不可能有关于子思及其父亲的任何有意义的记载。在这种情形之下,利用作为孔子嫡孙的特殊地位,越过七十子,而直接求助于孔子,是子思及其学派最好的选择。但是,在《论语》之外,还有什么所谓的孔子言论吗?可以想见,当子思学派以“子曰”的方式著述的时候,注定了要面临怀疑和批评的目光。所以,上引《孔丛子》中鲁穆公对子思所记孔子言论真实性的怀疑,可以看作是当时人特别是儒家内部的普遍看法。
1702025526
1702025527
回应这种怀疑和批评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前引《孔丛子》的故事中,子思的回答是其中的一种。子思并没有争辩说,这就是孔子的话,不容你们怀疑。他退了一步,指出这些即便不是孔子说过的,但重要的是,它们与孔子的想法一致。换句话说,这是孔子可能说,或者想说的话。子思不过是替孔子说出来而已。但这种回应方式终究显得不够有力,于是,另一种辩护的方式也随之出现了。这种方式就是引经据典,进一步从经典中寻找支持。
1702025528
1702025529
儒家重视古代经典的态度是众人皆知的。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所述所信的就是经典中的记载。司马迁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授弟子,(18)这在《论语》中也可以看出。(19)虽说如此,但从《论语》中也可以看出的是,孔子及其弟子们并没有到言必称《诗》、《书》的地步。可是,如果我们看《表记》、《坊记》、《中庸》和《缁衣》诸篇,与“子曰”一起构成其文章特点的是对《诗》、《书》等经典的大量征引。这种征引在《缁衣》中达到了极致,即在每一个“子曰”的后面,一定也会有“《诗》云”或“《书》曰”相伴,无一例外。这种体例的意义何在呢?
1702025530
1702025531
就《缁衣》的每一章而言,都可以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是“子曰”的内容,一部分是对“子曰”的申述,一部分是引证《诗》或《书》的话。这一点,陈澧已经指出过,他说:
1702025532
1702025533
古者记言之体有三……其一:传闻而记之。所记非一时之言,记之者则一人之笔,伸说引证而成篇。此著书也,《坊记》、《表记》、《缁衣》是也。……所谓伸说引证者,如《缁衣》子曰: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此与《论语》略同。下文故君民者,子以爱之,云云,则记者所伸说也。下文引《甫刑》,则记者所引证也。(20)
1702025534
1702025535
这就是把每一章分成三个部分:一记言(“子曰”部分),一伸说(“故”后面的文字),一引证(《书》或《诗》曰)。这三个部分当然是互相配合的,如我们在前面已经指出的。但同时也是相对独立的,换言之,《诗》、《书》的称引并不包括在“子曰”的范围之内。证明这一点的最有力的证据,是《坊记》中引用《论语》的例子。如果“子曰”的内容涵盖了后面称引经典部分的话,“《论语》”是绝对不会出现在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即便是依托的孔子,从他的嘴里也不会出现“《论语》”的字眼。所以,称引经典的部分一定是独立于“子曰”的部分。其实,我们看在《表记》、《坊记》等中,有很多“子曰”的文字以后并没有对《诗》或者《书》等的称引,就可以说明这一点。
1702025536
1702025537
“子曰”部分和称引经典部分的相对独立,表明这两部分内容其实可以是分开的。在文本的构成过程中,也许最初只有“子曰”的部分,它们是作者主要想表达的见解。然后,为了给这部分内容寻找依据,所以就增加了“经典”中可以提供支持的文字。这种作文的形式一方面是对经典权威的认可,另一方面又反过来加强了经典的权威。对于经学的发展来说,发生了积极的影响。
1702025538
1702025539
五
1702025540
1702025541
郭店本《缁衣》在组织形式上的另一特点是有位者和有德者的严格区分。所谓有位者,《缁衣》使用了君、有国者、上、王、君民者、长民者、大人等不同的称呼。究其实,这些称呼都是就君主而言。君、上、王自不必论,从字面上说,有国者是有国家的人,君民者、长民者是为民之君、长的人,大人也指的是有位者,如《论语·季氏》中的“畏大人”(21)和《周易》中经常出现的“利见大人”。有德者即君子,该词在《论语》中的使用就明显偏重于道德性的方面。《五行》篇中,有一个定义,说“士有志于君子道,谓之君子”,也可以为证。值得注意的是,在郭店本《缁衣》二十三章中,这两类称呼分别被安放在前后两部分中,没有一例混淆。以下依据次序,将每一章中出现的上述称呼一一罗列:(22)
1702025542
1702025543
2.为上、君;
1702025544
1702025545
3.有国者;
1702025546
1702025547
4.上、君民者、君;
1702025548
1702025549
5.君;
1702025550
1702025551
6.上、长民者;
1702025552
1702025553
8.上;
1702025554
1702025555
9.长民者;
1702025556
1702025557
10.大人;
1702025558
1702025559
11.君;
1702025560
1702025561
12.长民者;
1702025562
1702025563
13.上;
1702025564
1702025565
14.王、大人;
1702025566
1702025567
15.君子;
1702025568
1702025569
16.君子;
1702025570
1702025571
17.君子;
1702025572
[
上一页 ]
[ :1.70202552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