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2591e+09
1702025910
1702025911 “善”只是“行”,是“为”,所谓“善弗为无近”。“德”则由于有“形于内”的基础,所以叫“德之行”。又因为“德”属于“天道”,所以也就是“天道之行”。天道之行没有矫揉造作可言,是自然的,不同于完全属于人道的“善”“行”。这就像是孟子讲的“由仁义行”和“行仁义”。(《孟子·离娄下》)“由仁义行”是仁义之德的自然的流行,“行仁义”则是按照仁义的要求去做。前者大略相当于“德”,后者则是“善”。
1702025912
1702025913
1702025914
1702025915
1702025916 中国儒学史 [:1702022258]
1702025917 中国儒学史 第四节 人伦与人道
1702025918
1702025919 在现存文献之中,“人伦”一词,最早见于《孟子·离娄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又《滕文公上》:“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者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但“伦”或“大伦”的说法,《论语》中已经出现。《微子》篇记载子路对隐者的批评说:
1702025920
1702025921 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1702025922
1702025923 这里的“大伦”,很明显是指长幼之节和君臣之义而言。又同篇称柳下惠等时有“言中伦,行中虑”之语。再向前追溯,《尚书·洪范》中有“彝伦”的说法:
1702025924
1702025925 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
1702025926
1702025927 《说文》解释“伦”字说:
1702025928
1702025929 伦,辈也。从人仑声。一曰道也。
1702025930
1702025931 可见“伦”字的意义,主要是“辈”,侧重在“类”的区别上面,所以“伦类”常常并称。这个意义上的“人伦”主要是指人的不同角色和身份,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同时,按照许慎的记载,也有人把“伦”解释为“道”,这时的“人伦”则是指对不同角色和身份的人的规定,以及处理他们之间关系的法则,和“人道”的意义几乎完全相同。这两种解释显然既有联系,又有不同的侧重。在文献中,很多时候还是可以清楚区分的。如上述孟子的用法,都偏重在“人道”的方面。其内容,主要指仁义。而如《荀子·富国篇》所说“人伦并处”中的“伦”字,显然只能作“辈”或者“类”来解释,这时的“人伦”,就偏重在指不同类型的人群及其关系。就这里的讨论来说,如果从“人伦”的广义用法上来看,似乎有些不伦不类。因为“人伦”本来就有“人道”的意义。但是在这里,我主要是想突出“人伦”一词所具有的人之角色及人际关系的意义,而把“人道”的意义暂时独立出来,看作是人伦应遵循的法则。这样的考虑,如上所述,一方面当然是有传统的用法作为基础和参照,另一方面,也与我们考察的郭店文本有关。以下我们以郭店文本为主,结合先秦儒家的论述,来讨论人伦和人道的问题。
1702025932
1702025933
1702025934
1702025935 人伦和人道,是郭店儒家类文献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也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人道”在很多篇中都被特别的强调,被认为是最值得甚至唯一值得关怀的主题。《尊德义》说:
1702025936
1702025937 教非改道也,教之也。学非改伦也,学己也。禹以人道治其民,桀以人道乱其民。桀不易禹民而后乱之,汤不易桀民而后治之。圣人之治民,民之道也。禹之行水,水之道也。造父之御马,马之道。后稷之艺地,地之道也。莫不有道焉,人道为近。是以君子,人道之取先。
1702025938
1702025939 有趣的是,这段话一开始就出现了“道”和“伦”的字眼。二者相对成文,显示出密切的联系。以下的说法是认为,任何东西都有自己的道,而且各各不同。如水有水之道,马有马之道,地有地之道,民有民之道。要先了解好这些不同的“道”,面对它们的时候才可以成功。这当然是强调把握“道”的重要。其中对于治民的君子而言,人道当然是头等重要的东西。与人道相比,地道、水道、马道要次要得多。这里的说法让我们想起孔子教训弟子樊迟的话,《论语·子路》篇记载:
1702025940
1702025941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1702025942
1702025943 学稼、学为圃,这也许和地道有关,但和人道却毫无瓜葛。(42)人道是指礼乐的制度,在孔子看来,这才应该是君子要关注的内容。君子掌握了人道,以礼乐治民,则四方之众云集,何事而不可为?从这来看,并不是不要了解地道、马道、水道等,而只是说,不要把它们置于人道之上,在任何时候,人道都是最根本的。从这来看,《尊德义》可以看作是直接承继着孔子的想法而来。《性自命出》也有类似的说法:
1702025944
1702025945 所为道者四,唯人道为可道也。
1702025946
1702025947 凡道,心术为主。道四术,唯人道为可道也。其三术者,道之而已。
1702025948
1702025949 仅从字面上来说,所谓人道,是指人类生活应遵循的法则而言。生活的范围当然是很广的,儒家的关注点似乎是如何把人类组织成一个有序的群体,所以特别提出“群”的问题。《性自命出》进一步解释人道说:
1702025950
1702025951 道者,群物之道也。
1702025952
1702025953 这里的“群物”,就是使人群或者聚集人群的意思。这种考虑问题的方式,显然就把注意力集中到了人和人关系的方面。因为要想让人“群”,结合为一个社会,就必须从“分”入手,从人与人的关系入手,这就是人伦。于是,人道的问题就和人伦的问题联系了起来。荀子曾经很明白地讲述过这个道理,《荀子·荣辱篇》说:
1702025954
1702025955 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谷禄多少厚薄之称,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故仁人在上,则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械器,士大夫以上至于公侯,莫不以仁厚知能尽官职。夫是之谓至平。故或禄天下,而不自以为多,或监门、御旅、抱关、击柝而不自以为寡。故曰:斩而齐,枉而顺,不同而一。夫是之谓人伦。
1702025956
1702025957 这段话由“分”开始,提到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而归结为群居合一之道。正是我们上面讨论的人伦和人道的问题。最后的结语,更好像是为“人伦”下一个定义。在荀子看来,人伦和人道是不能分开的。似乎可以这样说,人伦本身就包含了人道在里面,而人道就是人伦之道。所以荀子说圣人可以是“人伦之极也”、也可以是“人道之极也”。放大的说,这其实不仅是荀子自己的看法,也是儒家普遍的主张。《成之闻之》说:
1702025958
1702025959 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著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
[ 上一页 ]  [ :1.7020259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