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25955
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谷禄多少厚薄之称,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故仁人在上,则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械器,士大夫以上至于公侯,莫不以仁厚知能尽官职。夫是之谓至平。故或禄天下,而不自以为多,或监门、御旅、抱关、击柝而不自以为寡。故曰:斩而齐,枉而顺,不同而一。夫是之谓人伦。
1702025956
1702025957
这段话由“分”开始,提到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而归结为群居合一之道。正是我们上面讨论的人伦和人道的问题。最后的结语,更好像是为“人伦”下一个定义。在荀子看来,人伦和人道是不能分开的。似乎可以这样说,人伦本身就包含了人道在里面,而人道就是人伦之道。所以荀子说圣人可以是“人伦之极也”、也可以是“人道之极也”。放大的说,这其实不仅是荀子自己的看法,也是儒家普遍的主张。《成之闻之》说:
1702025958
1702025959
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著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
1702025960
1702025961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出现了“人伦”一词。从郭店一号墓的年代来看,考古学家一般认为是在公元前三百年前后。如此说来,郭店的文献应该要早于《孟子》,那么这段话的一个意义,就是把文献中“人伦”一词的使用上推到孟子以前。这段话中,“人伦”与“大常”相对,并作为大常所“理”的对象,很明显是偏重在人与人的关系上面。就这里所言,又主要是指君臣、父子和夫妇。人伦当然是需要秩序的,作为秩序的人道,在这里被称做“大常”,“常”原本就有“道”或者“理”、“法”的意思。值得注意的是,按照这里的说法,“大常”似乎是从天而降的。从文献上说,这可以与上述《尚书·洪范》“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的说法相比照。所谓的“洪范”,据旧注,就是“大法”之义,与“大常”类似。“大法”来自天赐,与“天降大常”之说略同。而在《六德》中,就明确地说君子有“立身大法三”,这立身的大法,就是指处理君臣、父子和夫妇的法则而言,正好与此处的“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和“夫妇之辨”呼应。
1702025962
1702025963
人与人的关系当然是很复杂的,多种多样的。而儒家则从这复杂的关系中提炼出几种它认为是最主要者,如《中庸》说:
1702025964
1702025965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1702025966
1702025967
这五种关系,就是人们通常说的“五伦”。其实“五伦”的确立,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儒家最初似乎最重视君臣和父子,如《论语·微子》中子路所谓的“大伦”主要指这两者。而且在《论语》中,并没有涉及到夫妇的关系。但在郭店中,夫妇一伦的重要性被突出了。所以很多篇经常把君臣、父子和夫妇相提并论,这些被认为是每个人一定要面对的关系。《六德》说:
1702025968
1702025969
生民斯必有夫妇、父子、君臣。君子明乎此六者,然后可以断谗。道不可体也,能守一曲焉,可以讳其恶,是以断谗速。凡君子所以立身大法三,其绎之也六,其衍十又二。三者通,言行皆通。三者不通,非言行也。三者皆通,然后是也。三者,君子所生与之立,死与之敝也。
1702025970
1702025971
这三种立身大法,如上所述,就是处理君臣、父子和夫妇这三对关系的基本原则。把握住了这三种关系,一切言行都可以通顺;反之,则一切都不通。这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为君子的最重要因素。
1702025972
1702025973
不同的人际关系,当然需要不同的法则。如我们已经看到的,父子之间是亲,君臣之间是义,夫妇之间则是别。这样的配合,当然基于对不同关系的理解。对此,郭店文献多有讨论。以下我们分别予以考察。
1702025974
1702025975
二
1702025976
1702025977
父子关系由于建立在血缘的基础之上,是儒家最重视的人际关系。与其他的关系相比,这种关系最大的特点是它的不可选择性。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一种完全内在的关系。郭店竹简曾经用内和外来描述不同类型的人际关系,如《六德》篇有“门内”和“门外”的提法,所谓内外的范围,该篇解释说:
1702025978
1702025979
内立父、子、夫也,外立君、臣、妇也。
1702025980
1702025981
很显然的,父子属于内,而君臣属于外。至于夫妇的关系,则比较复杂,是介于内外之间的。
1702025982
1702025983
作为门内的关系,由于父子之间本身有“血气之亲”,所以适用于这种关系的原则也应该体现这一点。郭店竹简一再指出“父子有亲”,这“亲”的精神主要靠“恩”或者“仁”来体现。《六德》篇说:
1702025984
1702025985
门内之治恩掩义。
1702025986
1702025987
“治”也就是“理”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处理门内关系的原则是“恩掩义”。所谓的“恩”,其实就是我们熟知的“仁”。《庄子·天下》篇论“邹鲁之士,缙绅先生”时说:
1702025988
1702025989
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薰然慈仁,谓之君子。
1702025990
1702025991
《礼记·丧服四制》也有“恩者,仁也”的话。“恩掩义”说的是要用仁而不用义。这与《六德》“仁,内也”的说法当然一致,同时也就是所谓的“父子有亲”的“亲”。因为仁和亲本是一体的两面,《语丛一》说:
1702025992
1702025993
厚于仁,薄于义,亲而不尊。厚于义,薄于仁,尊而不亲。
1702025994
1702025995
这段话也见于《礼记·表记》。“厚于仁,薄于义”也就是所谓的“恩掩义”,这样的结果是“亲而不尊”。从这来看,所谓的“父子有亲”也就是说,父子之间应适用于“仁”的原则。仁和亲的关系,也见于《五行》篇:
1702025996
1702025997
1702025998
颜色容貌温,变也。以其中心与人交,悦也,中心悦。迁于兄弟,戚也。戚而信之,亲[也]。亲而笃之,爱也。爱父,其继爱人,仁也。
1702025999
1702026000
这段话从身到心、从内到外,主要是讲“仁”的。“仁”可以表现于颜色容貌,扎根于中心之悦,然后由悦而戚,由戚而亲,由亲而爱,才得以最后完成。在这个步骤中,亲是仁的一个环节,可以说是仁的一部分。这也正是“仁”为什么适用于亲人,又能够使人相“亲”的原因。
1702026001
1702026002
与“亲”相联系的当然是“爱”。在《论语》中,“仁”的意义曾经从多方面被规定过,但最基本的定义则是“爱人”。“爱人”的开端则是“亲亲”,也就是父子之爱。我们当然记得《中庸》所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的话,所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父子之间的“爱”因为基于“血气之亲”,所以是自然生出的东西,而非强加的规范。《语丛一》说:
1702026003
1702026004
仁生于人,义生于道。或生于内,或生于外。
[
上一页 ]
[ :1.70202595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