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26065e+09
1702026065
1702026066 父无恶。君犹父也,其弗恶也,犹三军之旌也,正也,所以异于父,君臣不相戴也,则可已;不悦,可去也;不义而加诸己,弗受也。
1702026067
1702026068 儒家常常把君、父并称,君主有时候可以和父亲相提并论,君主在臣子面前,就像是父亲在儿子面前一样,都好像是三军的旗帜。但君和父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当君臣不和的时候,他们可以结束这种关系。臣子不高兴的时候,他也可以选择离去。加给自己的不义的事情,臣子也可以不接受。用内外的说法,君臣关系是属于“门外”的,因此,君臣的结合也就不像父子一样是基于血气之“亲”,而是“义”。《语丛三》说:
1702026069
1702026070 长弟,亲道也。友君臣,无亲也。
1702026071
1702026072 朋友和君臣,不像父子和兄弟,是没有血气之亲的。所以,将君臣结合在一起的,也就不是和“亲”相关的“仁”,而是“义”。这也就是《成之闻之》和《六德》所说的“君臣之义”。或者如《六德》所说:
1702026073
1702026074 门外之治义斩恩。
1702026075
1702026076 “义斩恩”当然与“恩掩义”正好相反,“斩”是“断”的意思,要断掉仁而行之以义。用《语丛一》或者《礼记·表记》的话来说,乃是“厚于义,薄于仁,尊而不亲”。因此适用于君臣关系的就不是“爱”,而是“义”。体现在君臣关系之中的也不是“亲”,而是“尊”。《中庸》论“义”的时候说:
1702026077
1702026078 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1702026079
1702026080 这是和“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相对提出的。“尊贤”当然是“尊”的一种表现,“宜”则是对“义”的字义的说明。与“仁”根源于人的情感不同,“义”或者“宜”的依据则是“理”或者“道”。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外在的。《语丛一》说:
1702026081
1702026082 仁生于人,义生于道。或生于内,或生于外。
1702026083
1702026084 在上一节中,我们曾经引用过这句话,以说明仁是内在于人的。同样,它也指出义是外在于人的。如果说“仁”是本然之情,那么“义”就是当然之则。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事实上,透过父子和君臣两种不同性质的关系,儒家也发展出了两种不同的原则。它们共同构成了人间秩序(礼乐)的基础。
1702026085
1702026086 《五行》曾经比较了仁义的不同特点和表现。它说:
1702026087
1702026088 中心辩然而正行之,直也。直而遂之,肆也。肆而不畏强御,果也。不以小道害大道,简也。有大罪而大诛之,行也。贵贵,其等尊贤,义也。
1702026089
1702026090 简之为言犹练也,大而晏者也。匿之为言也犹匿匿也,小而轸者也。简,义之方也。匿,仁之方也。刚,义之方。柔,仁之方也。“不竞不絿,不刚不柔”,此之谓也。
1702026091
1702026092 “义”的特点是“直”和“简”,正道直行,不加掩饰,这正和作为“仁”的表现的“匿”和“隐”的精神相对应。
1702026093
1702026094 《六德》中曾经具体解释了“君臣之义”,它说:
1702026095
1702026096
1702026097
1702026098 有率人者,有从人者;有使人者,有事人[者;有]教者,有学者。此六职也。既有夫六位也,以任此[六职]也。六职既分,以裕六德。六德者[□□□□□□□□□]赏庆焉,知其以有所归也。材虽在山岳之中,苟贤[□□□□□□□□□□□□□□][□□□□□□□□□□□]□父兄任者,子弟大材艺者大官,小材艺者小官,因而施禄焉,使之足以生,足以死,谓之君,以义使人多。义者,君德也。非我血气之新(亲),畜我如其子弟,故曰:苟济夫人之善也,劳其之力弗敢惮也,危其死弗敢爱也,谓之[臣],以忠事人多。忠者,臣德也。
1702026099
1702026100 虽然有很多缺文,我们还是能够了解大概的意思。以职分而论,君处于使人的位置,他应具的德行是“义”,如我们前面所论的,是抛开“情”的考虑,正道直行。譬如完全根据材艺的大小而任命官吏,定其爵禄。同样,对于臣子而言,君臣之间没有血气之亲,但君之养己如父之于子,所以反过来臣子当感恩图报,侍奉君主,甚至不惜生命。因此,臣子应具的德行是“忠”,以忠来事君。
1702026101
1702026102
1702026103
1702026104 与父子、君臣的关系相比,夫妇的关系是比较特殊的。它没有血缘的根基,是选择性的后天建立起来的,这和君臣关系相同。但一经选择之后,则终生不改,又和父子关系有些类似。在五伦之中,如果说兄弟关系可以归入父子一类,朋友可以归入君臣一类的话,那么,只有夫妇是独立不偶的。这当然也可以显示出它的独特性来。
1702026105
1702026106 郭店文献对夫妇关系的看法,最突出的是所谓“夫妇有别”。“别”的强调似乎正是基于生活中夫妇之间过于亲密的关系,因此需要在其中建立某种秩序。孔子没有讨论过夫妇的关系,但他提到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可以被理解为,在和女人的关系中,孔子试图找到一种平衡远近的办法。儒家后学们提出的“夫妇有别”也许正是在这个方向上的展开。
1702026107
1702026108 “夫妇有别”贯穿在夫妇关系的众多方面。从最初的“男女辨姓”开始,就决定了夫妇必须分属于不同的姓氏,而同姓之间是禁止结婚的。经过了婚礼之后,看起来他们结合在一起,但其间的分别仍是重要的。如《六德》所说:“仁,内也;义,外也;礼乐,共也。内立父、子、夫也,外立君、臣、妇也。”从血缘关系的角度来说,夫妇虽然共处于一个大家庭之中,却是分属于内外的。因此,他们理当遵循不同的原则。另外,夫妇之间的角色也不能是平等的。《六德》称夫为率人者,而妇则是从人者。其云:
1702026109
1702026110 知可为者,知不可为者;知行者,知不行者,谓之夫,以智率人多。智也者,夫德也。能与之齐,终身弗改之矣。是故夫死有主,终身不变,谓之妇,以信从人多也。信也者,妇德也。
1702026111
1702026112 在夫妇的关系中,“夫”当然应该是主导者。他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应该行什么,不应该行什么。所以“智”是“夫”要具有的德行。“妇”则不同,她一旦嫁给某人,最重要的就是“从”,并终身不变。所以妇德最要紧的是“信”,有“信”的人才有主,不会动摇。类似的话在《礼记·郊特牲》中也可以看到:
1702026113
1702026114 婿亲御授绥,亲之也。亲之也者,亲之也。敬而亲之,先王之所以得天下也。出乎大门而先,男帅女,女从男,夫妇之义由此始也。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夫也者,夫也。夫也者,以知帅人者也。
[ 上一页 ]  [ :1.70202606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