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26793
1702026794
孟子的对手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杨墨属于第一类,是孟子最看重的对手。第二类的对手是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等,《滕文公上》记载儒者陈良的弟子陈相及其弟陈辛自楚之滕,闻许行之道而悦之,尽弃其学而学焉。其道孟子以许子之言,以为贤者与民并耕,饔飧而治。孟子则对之以“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以明许行之道不可行。可以提到的还有仲子,即陈仲,《尽心上》云“仲子,不义与之齐国而弗受,人皆信之,是舍箪食豆羹之义也。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批评陈仲因小失大。第三类对手是儒家内部的,典型者如告子。《孟子》书中记载告子有性无善无不善和仁内义外之论,与孟子的性善说和仁义内在说矛盾,所以二者之间有很激烈的辩论,详见《告子上》。此外,如高子、子莫等都该是儒者,而与孟子不同。《告子下》提到高子以《小弁》因其怨而为小人之诗,孟子以为“《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固矣哉,高叟之为《诗》也”。《尽心下》则记载“高子曰:禹之声,尚文王之声。”遭到孟子的批评。《尽心上》云:“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1702026795
1702026796
在孟子的世界中,不能忽略的是他的弟子们。他们既是学问思辨的伙伴,也是孟子在政事失意之后精神愉悦的一个重要来源。《尽心上》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地,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对于骄傲的孟子来说,围绕在身边的弟子当然堪称天下英才。以《孟子》书中所见,其主要的弟子有万章、公孙丑、乐正子、公都子、屋庐子、陈臻、充虞等。其中万章和孟子的对话最多,其次是公孙丑。万章和公孙丑都是齐人,前者多向孟子请教与政治和历史有关的问题,对于《尚书》似乎非常熟悉。《万章》上下篇对此有集中地记录。根据司马迁的说法,他是协助孟子完成其著作的最主要弟子。后者对政治情有独钟,赵岐以为有政事之才,并参与了《孟子》的创作。但乐正克似乎是后来影响最大的,《韩非子·显学》中提到儒家八派中有“乐正氏之儒”,学者一般认为就是乐正克一派。乐正子为鲁人,曾经仕于鲁国,孟子以为“其为人也好善”,(《告子下》)《尽心下》记载浩生不害问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有“善人也,信人也”的评价。所谓善和信有特定的含义,是指“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
1702026797
1702026798
1702026799
1702026800
1702026802
中国儒学史 第二节 良心的发现与性善论的提出
1702026803
1702026804
从孔子开始的向内心发掘秩序根源的努力,经过了以《五行》篇为代表的“形于内”的自觉,到孟子终于有了标志性的结果,这就是良心的发现和性善论的提出。所谓良心的发现,是指认识到心之良善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道德的生命和世界。就目前所知,“良心”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告子上》云:“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可见所谓良心即仁义之心,它是存乎人者,但可以因为外在的原因而遗忘或者流放。应该注意,仁义之心并不仅仅是一个可以了解或接受仁义的心,而是以仁义为本质的心。换言之,心是以仁义为其内容的。《告子上》云:
1702026805
1702026806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1702026807
1702026808
“仁,人心也”说法的意义,在于把儒家所追求的核心价值直接地规定为人心的本质。而此人心,如后面我们要讨论到的,是人人所固有的东西。同时,义作为人路来说也不是外在于人心之物,它是心之路。在这个意义上,以仁义为主要内容的良心又被称为本心。《告子上》:
1702026809
1702026810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嘑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702026811
1702026812
这个心不仅为圣贤所有,也为任何一个人所拥有。唯一的区别在于,圣贤或者君子能够保有此心,而庶民经常会遗忘或者丧失之。可是遗忘或者丧失也并不意味着他们原本就没有,本心的说法明确地显示出仁义为每个人之心所本有的性质。换言之,仁义并不是外在的,它是心所固有之物:
1702026813
1702026814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1702026815
1702026816
在这里,孟子从四个方面来描述本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并非四种心,它们都是那同一个良心或者本心在不同情境中的表现。进一步地,孟子以为恻隐之心为仁,羞恶之心为义,恭敬之心为礼,是非之心为智,从而彻底地把仁义礼智落实到内心之中。此段话的重心在于强调仁义礼智并非心外之物,这不是我从外部世界获得的,而是我固有者,是内在于心的东西。
1702026817
1702026818
但是,良心并非现成之物。为了防止把心所固有的仁义礼智视为已经完成的东西,孟子在另外一个地方特别地提出更严格的四端的说法。《公孙丑上》云:
1702026819
1702026820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702026821
1702026822
不忍人之心乃是恻隐之心的另一个说法,是良心的发用。孟子以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时皆有的怵惕恻隐之心来说明之,并特别突出其不依赖于外物的特点。此种不依赖于外物的存在是纯粹内在的,即所谓本心。与《告子上》的说法不同,这里孟子特别使用了“端”这个词来描述心和仁义礼智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四心被称为四端。这当然是个比喻性的说法,它意味着良心仅仅是个泉源,还不是放之四海者。此作为端的良心需要扩充才可以充分地表现出来。
1702026823
1702026824
在良心为我所固有的意义上,它乃是与生俱来者,非后天所添加。孟子也把它称为良知良能:
1702026825
1702026826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尽心上》)
1702026827
1702026828
良能是人所不学而能者,良知是人所不虑而知者,此乃天之所赋,和后天努力无关。孟子特以未学未虑的孩提之童为例,说明爱亲敬长乃是人的本能。而爱亲敬长就是仁义,扩充就是把此仁义的本能达之天下,由亲亲而仁民而爱物。
1702026829
1702026830
通过良心、本心、良知和良能等观念,性善论已经呼之欲出了。《滕文公上》称“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这是最明确地有关孟子性善论的说法。此外,如《尽心上》所说:
1702026831
1702026832
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1702026833
1702026834
所谓君子所性,并不就是君子的,而是包括着所有的人在内。此性与外在的穷通无关,它是分定的。具体而言,此性的表现就是“仁义礼智根于心”。心所固有的就是性,其内容就是恻隐之心等。从心善论性善,这是孟子性善论的基本思路。因此,其关于性善的论证,主要是强调人人都固有恻隐之心等。但除此之外,另外一个论证的方式则和上述“言必称尧舜”有关。尧舜即圣人,他们的存在就是性善的证明。《告子上》云:
1702026835
1702026836
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故龙子曰:“不知足而为屦,我知其不为蒉也。”屦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口之于味,有同耆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耆皆从易牙之于味也?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亦然。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1702026837
1702026838
“凡同类者,举相似也”是这段话推论的前提。人和动物是不同类的,因此也是不相似的;但人和人是同类的,所以也是相似的。如口之于味,有同耆焉,易牙先得众人之味,所以众人从之。如耳之于声,如同听焉,师旷先得众人之声,而后众人从之。以此类推,人心和口耳一样,也有所同然者。按照孟子的理解,这个心之所同然者就是理和义。它为尧舜等圣人所先得,但并非尧舜等所独有。由于尧舜和我是同类的,因此,尧舜可以做到的,人人都可以做到。正是在此意义上,孟子才有“人皆可以为尧舜”(《告子下》)的说法。
1702026839
1702026840
程子云:“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四书章句集注》)观此足见孟子性善论的意义。从儒学史上来看,人性绝不是一个新的问题,从孔子到宓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世硕等,对人性都有论述,并且呈现出纷纭的看法。王充《论衡·本性》篇:
1702026841
1702026842
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恶性,养而致之则恶长。如此则情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故世子作《养性书》一篇。密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之徒,亦论情性,与世子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恶。
[
上一页 ]
[ :1.70202679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