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27651e+09
1702027651 对于六十四卦的卦象而言,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每个卦都包括了六画。从起源和构成的角度来说,这当然是很容易理解的,三画的八卦两两相重必定是六画。但是,解释有着它自己不同于起源的立场和视野。在这个时候,六画变成了一个思想的平台。《易传》并没有放弃这样的机会,《系辞》和《说卦》对此都有说明。《系辞》云:
1702027652
1702027653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
1702027654
1702027655 这是认为,《周易》作为一部广大悉备之书,包括着天人地三才之道。体现在卦象中,由于三才各以数字两来表现,所以就有了六个卦画。六画不是别的,正是三才之道的象征。这里“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的说法是极其严格的,正是自上而下所叙述的六画对应三才的次序,具体而言,上、五爻对应天,四、三爻对应人,二、初爻对应地。《说卦》也有类似的说法:
1702027656
1702027657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1702027658
1702027659 不同于《系辞》的是,这里具体给出了“兼三才而两之”的理由。因为三才之道都是由成对的概念来表现的,如天道是阴与阳,地道是柔与刚,人道是仁与义。因此,三才就需要靠六画来表现。
1702027660
1702027661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对于儒家而言非常核心的一个观念,仁与义。很难想象儒家学派在解释《周易》的时候能够忽略它们,郭店竹简《六德》中曾经提到仁义、忠信和圣智六德在《诗》、《书》、《礼》、《乐》、《易》和《春秋》之中都有体现,但它们是依靠什么被引入的呢?当然可以依靠对辞的解释,如我们在文章开始时引用过的《文言传》把“元亨利贞”发挥为仁义礼信四德。但如果没有象的参与,终究会觉得是个遗憾。在这个地方,我们找到了仁义的象的依据。这个依据就是刚柔、阴阳,因此也就是奇偶两画。在儒家传统中,仁被看作是“柔”,而义是刚。
1702027662
1702027663 让我们再回到六画与三才的话题,它们之间的对应,在《周易》中也并非无迹可循。以乾卦为例,其六爻的爻辞分别是:
1702027664
1702027665 初九:潜龙勿用。
1702027666
1702027667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1702027668
1702027669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1702027670
1702027671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1702027672
1702027673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1702027674
1702027675 上九:亢龙有悔。
1702027676
1702027677 很清楚,二爻提到了“田”字,三爻涉及到君子,五爻则提到了“天”。正符合《系辞》所说三才的结构和顺序。但是,一来这在《周易》中是暗含的,二来在诸卦中并不具有普遍性,因此,很难说乾卦的爻辞中已经明确包含着三才的观念。但在《文言传》的解释中,模糊的东西却变得异常清晰而明确:
1702027678
1702027679 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1702027680
1702027681 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1702027682
1702027683 这里的天、田、人就是天、地、人。三爻因为在人位所以才有可能出现“上不在天,下不在田”的窘境。而四爻虽然在人位,却有“跃”的动作,因此除了面对九三的处境之外,还有“中不在人”的危险。此种解释很显然是有三才的观念作为基础的。
1702027684
1702027685 以三才来解释六画,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把卦象看作是一个立体的结构,这个结构既是世界的结构,又是人的生存结构。《左传·成公十三年》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刘康公就曾经说过如下的一段话:
1702027686
1702027687 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
1702027688
1702027689 这是从人的角度所感受到的世界结构,也是人的生存处境,或者说命运。“命”字清楚地指出了这种处境并不是人的选择,而是被动的接受。无所逃的“天地之间”,是人的生存所依赖的世界。因此,处理人与天地的关系就成为生活的应有之义。处理不当,则如《文言》关于九三和九四的言说,很可能陷于尴尬和危险之中。值得注意的是,三才中的人位在《周易》的六位中最为凶险,“三多凶”“四多惧”(《系辞》),表现出人在天地的夹缝之中求生存的艰难处境。但正是在这种艰难中,三才的贯通才显得更加珍贵,如《文言》解释乾卦九五爻辞时描述的大人:
1702027690
1702027691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1702027692
1702027693 这是《周易》版天人合一的画面,天地、日月、四时、鬼神,都与大人融为一体。
1702027694
1702027695
1702027696 《易传》以三才释六画,其意义在于,通过把三才安置在一卦之中,充分显示出天人之间的整体性。人是不能单纯从人的角度来获得理解的,必须回到其本原处,也就是天地那里去获得真正的理解。“天地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系辞》),不了解天地,也就无法真正了解人。在《易传》之前,儒家的经典系统中,《诗》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而它的解释方向主要是心性的阐发。(25)儒家似乎缺少对于天道的正面说明,对《周易》的解释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个不足。郭店竹简《语丛》有“《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的说法,是对易学精神的一个很准确的概括。
1702027697
1702027698 五、五行
1702027699
1702027700 关于五行最早的记载见于《尚书·洪范》,指的是水、火、木、金、土五种自然事物。至少从春秋时期开始,五行已经用来解释自然变化和人事吉凶。战国时代,它更和天道、历史、伦理等发生了联系,成为理解世界和生活的普遍图式。子思把五行和仁义礼知圣联系在一起,邹衍则用它来说明历史和世界。它进入周易的系统实际上是相当晚的,至少比阴阳的观念要晚的多。我们从《周易》的卦爻辞中丝毫发现不了五行的痕迹,能够接引其进入易学系统的,仍然是“象”。如果说,奇偶两画引入了阴阳和刚柔,那么,易学和五行的连接主要依赖的却是八卦。
[ 上一页 ]  [ :1.70202765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