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28093e+09
1702028093 《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
1702028094
1702028095 《春秋》,所以会古今之事也。
1702028096
1702028097 其中关于《书》的内容残破了。这里不仅有六种经典的名字,而且还有关于其中每一文献大旨的叙述。
1702028098
1702028099 《六德》和《语丛一》所提供的这两条资料虽然简略,却是很重要的,其意义是:第一,它表明至少在此时,六经已被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并且与儒家的价值实现了初步的融合。譬如在《六德》中,这六部书被看作是包含着仁义圣智忠信六种德行。这标志着儒家以六经为代表的经典系统至少在战国中期已经初步完成,而不是现代学者通常以为的汉初。第二,仔细分析,《六德》与《语丛一》论述的角度并不相同,前者强调的是六经中包含着仁义圣智忠信六种德行,这是其同的方面。后者则重在论述六经各自的特点,也可以说是突出其不同的方面。《语丛一》的论述其实是结合着每一部经典内容的特点,而揭示出不同的诠释方向。譬如《周易》原本是卜筮之书,巫史通过一定的方式求得天或者鬼神的意志,以推断人事的吉凶。这里包含着沟通天人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这里说的“《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就能够发现其间的联系。当然,这里“会天道人道”的意义,与巫史的沟通天人,显然不是一回事。但是,诠释方向依然会受诠释对象的影响,而不完全是随意的东西。
1702028100
1702028101 在现存文献中,关于六经的各有其用,却又互相配合,已经有很多的记载。较早的除前引《庄子·天下》篇的文字外,《荀子》中也有述及,《儒效篇》云:
1702028102
1702028103 《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
1702028104
1702028105 《劝学篇》亦有语曰:
1702028106
1702028107 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1702028108
1702028109 在汉初的文献中则表现得更加明显。如《淮南子·泰族训》云:
1702028110
1702028111 五行异气而皆适调,六艺异科而皆同道。温惠柔良者,《诗》之风也;淳庞敦厚者,《书》之教也;清明条达者,《易》之义也;恭俭尊让者,《礼》之为也;宽裕简易者,《乐》之化也;刺讥辩义者,《春秋》之靡也。故《易》之失鬼,《乐》之失淫,《诗》之失愚,《书》之失拘,《礼》之失忮,《春秋》之失訾。六者,圣人兼用而财制之。
1702028112
1702028113 《史记·滑稽列传》云:
1702028114
1702028115 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
1702028116
1702028117 《汉书·艺文志》亦云:
1702028118
1702028119 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
1702028120
1702028121 而最有名的说法则见于《礼记·经解》篇,其云:
1702028122
1702028123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挈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
1702028124
1702028125 上引关于“六经”意义的众多说法之间,虽然有很多的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突出六经各有各的用途,可以互相的配合。这种论断当然都是以一定的诠释为基础的。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也能发现与此有关的另外一种倾向。由于六经的诠释方向不同,更重要的是,诠释的承担者不同,因此还有扬此抑彼的倾向。以马王堆帛书《要》为例,其中有如下的文字:
1702028126
1702028127 《尚书》多阙矣,《周易》未失也。
1702028128
1702028129 作为解释《周易》的作品,这里对《尚书》表现出了某种程度的轻视,虽然其理由仅仅是《尚书》的残缺和《周易》的完整。《要》又说:
1702028130
1702028131 有君道焉,五官六府,不足尽称之;五正之事,不足以至之;《诗》、《书》、《礼》、《乐》不□百篇,难以致之。
1702028132
1702028133 这里存在着一个重要的缺文,或补“读”字,或补“足”字,无论如何,都有贬抑《诗》、《书》、《礼》、《乐》,抬高《周易》的倾向。
1702028134
1702028135 三、数与义
1702028136
1702028137 如前引余英时所说,哲学的突破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传统王官之学的突破。这种突破最集中地表现在王官(王官之学的承担者)和以儒者为代表的诸子(“哲学的突破”的承担者)对某些共同知识譬如所谓“经典”意义的把握上面。他们一方面分享着某些共同的东西,另一方面他们的理解又是如此不同,这给当时人的心理震撼一定是非常强烈的。相应地,在儒者的面前也摆放着重要的挑战:如何说明新的理解的合理性?毕竟,相对于这些经典而言,王官是先行者,因此他们也就代表着传统,并在整个社会中占据着心理的优势。就儒者而言,要改变这种理解的传统,就要解答存在于人们心目中的具有普遍性的疑问。
1702028138
1702028139 诸子学和王官学的承继关系在《汉书·艺文志》中被揭示得非常明显。所谓“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等说法虽然受到现代学者的批评,(21)但是这并不能割断诸子学和王官学之间内在的联系。就事实而言,老子原本就是史官,孔子也有很多请教王官的记载。(22)可是如果由此说王官学和诸子学区别不大,就显然是进入了另一个误区。我们可以以《周易》为例来进行说明,在这方面,马王堆帛书提供了很好的讨论基础。
1702028140
1702028141 《要》是马王堆帛书《易传》中重要和引人注目的一篇。其中有关于孔子老而好易的记载,被认为是司马迁写作《孔子世家》时的一个材料来源。文中假托子贡和孔子对话,主要说明儒者理解的《周易》和巫史的不同。篇中有如下的文字:
1702028142
[ 上一页 ]  [ :1.70202809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