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2835e+09
1702028350 其四章则喻矣。以琴瑟之悦,拟好色之愿。以钟鼓之乐……(14)
1702028351
1702028352 由好色而至于琴瑟之悦、钟鼓之乐,显示的是一个由色进于礼的过程。在这里,琴瑟和钟鼓成为礼的象征。情而纳于礼,这是精神和心灵的提升,《诗论》以为是“其思益矣”。
1702028353
1702028354 四、《诗大传》的可能性
1702028355
1702028356 把《孔子诗论》放在经学史的角度来考察,会发现它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诗》学文献。就过去的材料来看,先秦时期儒家对于《诗经》的解释是很零散的,缺乏如《易传》解《易》般系统解释《诗》的作品。这似乎与《诗》的地位并不符合,《诗论》的发现,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让我们知道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系统解释《诗经》的作品。这对于我们了解《诗》的传承,《诗》学传统的形成,以及一些重要《诗》学观念的来源,都有极大的帮助。
1702028357
1702028358 《诗》在早期儒家经典中的重要程度是众所周知的。“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的说法足可以显示出它的孔门学说中的根本地位。在后世称为“六经”的六部文献中,从《论语》的记载来看,孔子与其弟子们讨论《诗》的内容是最多的。与《孔子诗论》比较,这些讨论显得有些零散,但二者的联系还是显然的。如《阳货》篇所记:
1702028359
1702028360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702028361
1702028362 这是孔子说《诗》的功用。在《孔子诗论》中,有如下的文字:
1702028363
1702028364 邦风其纳物也博,观人俗焉,大敛材焉。其言文,其声善。
1702028365
1702028366 《论语》中的“观”字,郑玄注云“观风俗之盛衰”,就是这里“观人俗”的意思。“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也可以和《诗论》的“大敛材”以及“其纳物也博”相对照。这些都是明显的相似之处。需要进一步讨论的是“兴”的观念,郑玄注说是“引譬连类”,好像讨论的是《诗》的作法,其实不然。这里的观、群和怨都与读诗有关,兴也不会例外。所以,“引譬连类”也应该说的是读《诗》的方法。如《八佾篇》记载的子夏和孔子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从孔子的“绘事后素”到子夏的“礼后乎”,就该是“《诗》可以兴”之“兴”的表现。“兴”的观念,通过联想的作用,极大地拓展了《诗》义的空间。《诗论》对此是有体现的,比较典型的如前述的“民性固然”组,以甘棠得宗庙之敬,以木瓜得币帛之不可去也等。此种得的方式,就是兴。
1702028367
1702028368 《毛诗序》论诗有六义,除了风雅颂之外,还有赋比兴。赋是指直接地铺陈,比是比喻,兴是兴发。《诗论》很明确地提到了“喻”。其论《关雎》时说:
1702028369
1702028370 《关雎》以色喻于礼……其四章则喻矣。以琴瑟之悦,拟好色之愿。以钟鼓之乐……
1702028371
1702028372 喻就是比,在《诗论》看来,《关雎》的性质乃是“以色喻于礼”,由表面的好色,来比喻实质的好礼。马王堆帛书《五行》把这称为“喻而知之”,“喻之也者,自所小好,喻乎所大好”,如以思色之情比喻好礼之心。比也可以称拟,如“以琴瑟之悦,拟好色之愿”。在这样的阅读原则之下,《诗》的文字就不再是凝固的,而成为流动的东西。譬如《关雎》的文字,从表面上来说是讲男女相悦的,但在比喻的原则之下,就可以引申为对于礼的追求。这些内容,可以看作是阅读和解释《诗经》的基本方法。
1702028373
1702028374 关于这篇文献的性质,整理者的态度似乎从“诗论”的命名中便可以看出一些。也许在整理者那里,只是取“论”字最平常的意义,并没有太多太深的考虑。不过若考虑在战国的时期,“论”应该被看作是一种作文体裁的话,就确实值得慎重对待。读者在战国的文献中很容易就可以发现各种以“论”名篇的东西,典型者如《庄子》的《齐物论》,《荀子》的《天论》、《礼论》、《乐论》,《吕氏春秋》的《六论》,以及慎到的“十二论”等。一般来说,“论”似乎是以发挥己意为主,并有较强的系统性,因此也不依附于其他的典籍。与之相比,“传”似乎有着传述的意味。这一方面是传述较早的说法,另一方面是传述更权威的典籍(譬如经)的意思,所以总和某种“经典”发生联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孔子诗论》确实不大象“论”,称之为“传”也许更恰当一些。徐复观曾经推测,“先秦本有一叙述诗本事并发挥其大义之传,为汉初诸家所共同祖述,而不应强分属于某一家。”(31)这个推测看来是非常有道理的。也许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承认先秦时期或许不只存在一部叙述诗本事及发挥其大义的传,而是有多种。就如同《春秋》有着《公羊》和《谷梁》等不同的传统,或者《周易》也有不同的解释派别与倾向。这样的话,我们就不必把《孔子诗论》看的太死。当然,《孔子诗论》并没有叙述到诗本事,基本上属于发挥《诗》之大义的文献。其中“诗无吝志”是对《诗》之根本性质的理解,德和礼是其解释的基本方向,观、兴和喻等是其一些基本的阅读和解释方法。《诗论》还包含着对于《诗》之结构的看法,并抽取约六十篇左右的诗进行评论,以配合其对于《诗》的整体把握。
1702028375
1702028376 从比较的意义上来考虑,《诗论》和解释《周易》的《系辞传》是类似的。我们知道,《系辞传》一方面通论《周易》的大义,另一方面又选择出若干的卦,就卦象和卦爻辞等进行讨论;其中也出现很多“子曰”开头的文字。《诗论》同样是通论《诗》的大义,并选择若干的诗篇说明其意义,文中多见“孔子曰”开头的内容。司马迁引用《系辞传》文字的时候称之为《易大传》,以此例之,《孔子诗论》或许可以称之为《诗大传》。有学者主张《诗论》应该称为“古《诗序》”,但从体例上来看,《诗序》重在解释诗篇的顺序,并按照这种顺序来说明每首诗的创作背景等,《孔子诗论》的体裁显然与此有很大的差别。
1702028377
1702028378
1702028379
1702028380
1702028381 中国儒学史 [:1702022277]
1702028382 中国儒学史 第三节 《五行》与《诗》学
1702028383
1702028384 《五行》篇最初发现于马王堆汉墓中,抄写在帛书之上,由经和说两部分构成。后来,在郭店竹简中又发现约略相当于“经”部分的内容。原来的文献并没有发现篇名,整理者根据内容名之为《五行》,为大家所普遍接受。该篇的发现,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直接的意义就是明确了《荀子·非十二子》在批评子思和孟轲时所说的“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中的“五行”的内涵,并且基本上确定了这篇文献和子思学派之间的关系,直接推动了学术界关于思孟学派以及早期儒学的研究。其实,从经学的角度来看,《五行》篇还是一篇比较典型的《诗》学文献。(32)
1702028385
1702028386 从经典解释的角度来看,《五行》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与《诗经》的关系。该篇多次引用《诗经》的文字,却绝不涉及到其他的经典,足见这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郭店《五行》之引用《诗经》,共有如下的七例:
1702028387
1702028388 1.未见君子,忧心不能惙惙;既见君子,心不能悦。亦既见之,亦既觏之,我心则□,此之谓也。
1702028389
1702028390 2.淑人君子,其仪一也。能为一然后能为君子,慎其独也。
1702028391
1702028392 3.□□□□,泣涕如雨,能差池其羽,然后能至哀,君子慎其□□。
1702028393
1702028394 4.明明在下,赫赫在上,此之谓也。
1702028395
1702028396 5.文□□□□□于天,此之谓也。
1702028397
1702028398 6.不强不絿,不刚不柔,此之谓也。
1702028399
[ 上一页 ]  [ :1.7020283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