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2845e+09
1702028450 对于“鐖而知之”句的确切含义,目前似乎还没有一个恰当的解释。作为知的方式,它明显是与“见而知之”和“闻而知之”并列的。见而知之是智,闻而知之是圣,我们有理由认为鐖而知之是不同于智和圣,而且又高于智和圣的知的方式。根据说部分的解释,“鐖也者,赉数也”,这该和数字有关。考虑到《五行》说部分与孟子的联系,我们当然会想到孟子和数字有关的论述。其中最典型的是《尽心下》的最后一段文字:
1702028451
1702028452 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
1702028453
1702028454 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
1702028455
1702028456 与此有关的论述,是《公孙丑下》:“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这里最值得注意的有两点。第一是数的观念,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固然可以看作是对于从尧舜到孔子之历史的总结,但重要的是,孟子的这个命题在历史和数字之间进行了连接,历史包含了数字,因此,数字也就可以解释和预言历史。具体来说,这个数字就是五百年。与之相关的历史就是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当《五行》篇说“鐖而知之”的时候,其中也包含着通过数字来理解世界的意义。第二是有关见而知之和闻而知之的说法。从孟子的话来看,其所谓见而知之,是指和圣人生活在同时代,所以可以通过亲眼所见的方式来了解圣人。闻而知之者则和此前的圣人相距五百年,因此只能通过间接的方式来了解。孟子在见而知之和闻而知之之间并没有进行直接的高下分别。如果考虑到各自的代表人物,见而知之者包括禹、皋陶、伊尹、莱朱、太公望、散宜生,闻而知之者指汤、文王和孔子,后者显然得到了孟子更多的重视和更高的评价。因此,我们似乎可以认定孟子和《五行》一样,承认闻而知之是比见而知之更高的一种状态。从以上的分析看,上引孟子《尽心下》的文字应该有着《五行》的背景在内。因此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历史周期,或许就可以看作是鐖而知之的一种表现。“唯有天德者,然后鐖而知之”,这意味着鐖而知之是一种很特别的知的状态,或许只有孔子所说的生而知之者才足以当之。
1702028457
1702028458 就《五行》篇引《诗》所涉及到的心和天这两个主题来说,最值得注意的是它们之间的内在连接,这是《诗》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五行》所谓的天道,和外在的自然之天毫无关系,而是和心相关的某种状态。该篇的开始,提出的就是仁义礼知等是否形于内的问题:
1702028459
1702028460 仁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义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礼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智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圣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德之行。德之行五,和谓之德;四行和,谓之善。善,人道也。德,天道也。
1702028461
1702028462 这里所谓的内,指的就是中心。仁义等行为是否有中心的根基,即形于内或不形于内,这是德之行和行的区分,也是善和德的区分。《五行》以善为人道,德为天道,实际上即是以有无内心的根基为标准来辨别天人:
1702028463
1702028464 君子无中心之忧则无中心之知,无中心之知则无中心之悦,无中心之悦则不安,不安则不乐,不乐则无德。君子无中心之忧则无中心之圣,无中心之圣则无中心之悦,无中心之悦则不安,不安则不乐,不乐则无德。
1702028465
1702028466 这段话表达的更加明显,从中心之忧到中心之知、中心之圣、中心之悦再到安乐,共同构成了德的基础,因此也就是天道的基础。以心言天,从经学的角度来看,是通过《诗》的诠释完成的。这在《中庸》那里也有体现。
1702028467
1702028468
1702028469
1702028470
1702028471
1702028472
1702028473 中国儒学史 [:1702022278]
1702028474 中国儒学史 第四节 《中庸》与《诗》学
1702028475
1702028476 历史上,《中庸》与《五行》都被看作是和子思有密切关系的文献。《史记·孔子世家》云:“子思作《中庸》。”这两篇文献确实有着某些共同的特征,譬如从经学的角度来看,《中庸》表现出与《五行》同样的情形,即只引用《诗》而不涉及到其他经典。兹将其引用《诗》的文字先叙述于下:
1702028477
1702028478 1.《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大雅·旱麓》)
1702028479
1702028480 2.《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豳风·伐柯》)
1702028481
1702028482 3.《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小雅·常棣》)
1702028483
1702028484 4.《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大雅·抑》)
1702028485
1702028486 5.《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大雅·假乐》)
1702028487
1702028488 6.《诗》曰:维天之命,於穆不已!(《周颂·维天之命》)
1702028489
1702028490 7.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周颂·维天之命》)
1702028491
1702028492 8.《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大雅·烝民》)
1702028493
1702028494 9.《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周颂·振鹭》)
1702028495
1702028496
1702028497 10.《诗》曰:衣锦尚。(《卫风·硕人》、《郑风·丰》)
1702028498
1702028499 11.《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小雅·正月》)
[ 上一页 ]  [ :1.7020284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