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30123
(46) 《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第2505页。
1702030124
1702030125
(47) 参见《春秋繁露义证》卷第一三《五行相生》,第362—366页。
1702030126
1702030127
(48) 《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第1947页。
1702030128
1702030129
(49) 皮锡瑞:《经学历史》,第65页。
1702030130
1702030131
(50) 皮锡瑞:《经学历史》,第73页。
1702030132
1702030133
(51) 《史记》卷一二一《儒林列传》,第3118页。
1702030134
1702030135
(52) 皮锡瑞:《经学历史》,第68—69页。
1702030136
1702030137
(53)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255页。
1702030138
1702030139
(54) 《汉书》卷九《元帝纪》,第277页。
1702030140
1702030141
(55) 《汉书》卷八《宣帝纪》,第272页。
1702030142
1702030143
(56) 《汉书》卷八《宣帝纪》,第275页。
1702030144
1702030145
(57) 《汉书》卷九《元帝纪》,第298—299页。
1702030146
1702030147
(58) 皮锡瑞:《经学历史》,第101页。
1702030148
1702030149
(59) 皮锡瑞:《经学历史》,第101页。
1702030150
1702030151
(60) 扬雄:《法言义疏》卷四《重黎》,中华书局,1987年,第361页。
1702030152
1702030153
(61) 《后汉书》卷二八上《桓谭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959—960页。
1702030154
1702030155
(62) 《潜夫论·本训》,见《潜夫论笺校正》,汪继培笺,彭铎校正,中华书局,1985年,第365页。
1702030156
1702030157
(63) 王充:《论衡校释》卷一八《自然篇》,中华书局,1990年,第776页。
1702030158
1702030159
(64) 《论衡校释》卷第三《物势篇》,第144页。
1702030160
1702030161
1702030162
1702030163
1702030165
中国儒学史 第一章 汉初儒学的复兴
1702030166
1702030167
虽然历经了秦朝对儒家经典的查禁焚毁和对儒家学者的迫害,汉初儒学却得到迅速的发展。这一方面归于秦朝的短暂并没有造成儒家学统的完全禁绝,另外一方面也归功于儒家学者对于传统学术的持续投入。但是从更大的历史环境来看,儒家学术在汉初的兴起有着更为根本的必然因素蕴涵其中。
1702030168
1702030169
秦末战乱之后,汉王朝使中国重新归于统一。但是中央政权面临了诸多困境,使得他们不能不谋求新的对策。汉初社会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内政、外交与王权。内政的主要压力来自地方诸侯对中央的威胁,其次是战乱带来的经济衰退对财政的影响。外交的困难在于北方游牧民族匈奴逐渐强大,从而形成对农耕地区的持续侵扰。皇权的正当性也在经受考验,因为传统上继承王位者皆出身贵胄,而汉代第一次由平民刘氏即位。
1702030170
1702030171
地方诸侯与中央的关系,是当时最为迫切的问题,这个挑战有其特定历史背景。战国时期的秦国通过郡县制的设立而废除了地方诸侯的特权,从而带来更为强大而高效的中央集权。这种高度集权的模式带来了秦国在战国时期的成功,也带来秦帝国的失败。在战国诸侯争霸的时候,秦王国采用高度集权的方式调用全盘资源而避免贵族中间阶层的掣肘,这种集权模式使得秦王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但是当它统一全局而演化成帝国的时候,集权对地方的高度控制使得地方缺乏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当暴力行动在几个地方同时爆发时,地方的郡守或者县令,甚至中央政府本身都容易受到威胁。……帝国政体已经丧失了存在于分封制中的这些优点,却没有取得一个充分组织起来的中央集权的力量。”(1)此外,高度集权政体对于中央决策者有着严苛的要求,一旦发生君幼臣壮的局面,政权往往无法取得合法转交,从而使得宫廷斗争演化为全国混乱。
1702030172
[
上一页 ]
[ :1.70203012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