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32225
由于史料阙如,现在已经无法知道刘向对大戴礼的态度。但从以上分析来看,刘向对《仪礼》和《礼记》的校正,显现出他具有非同寻常的历史、政治、教育等意识,其对礼学著作的编校努力,事实上奠定了礼学文本框架的基础。否则,郑玄注礼也不会如此注重刘向的诸多判断。
1702032226
1702032227
最后来看《春秋》。先看《新序》和《说苑》中引《春秋》的情况。按徐复观的研究,两书引用春秋时代的故事,多出《左传》,但很少用“春秋”之名或“传曰”引出,这应该与当时《左传》未立于学官,他于秘中校书时另见《左传》有关。(181)而明确以“春秋”名而引的,《新序》有七,《说苑》有二十四。《新序》用《穀梁》之文、义多于《公羊》,《说苑》用《公羊》则多于《穀梁》。这种以“春秋”名出引而其实杂用《公羊》、《穀梁》的情形,正是与这两者在当时都立于学官,其义大行于世有关。(182)所要注意的是,刘向的祖上以《诗》学和黄老术名世,刘向自己则是由诗赋转向《穀梁》学,进而博通《易》学、《尚书》学、礼学等。以其青年时曾专研《穀梁》学五年并参与石渠阁论议的经历来看,其晚年编撰的《新序》、《说苑》却博采《春秋》三传,没有明显的师法家学倾向,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了不起的转向,体现了刘向具有一种思想和学术的双重宽容精神。这种精神对东汉许多大儒如贾逵、郑玄等或许都潜在地产生了重要影响。
1702032228
1702032229
另外,刘向对《易》学也有精深的研究,其上疏中频繁征引《周易》来议政,《说苑》也有所引,可为明证。(183)《新序》和《说苑》对《论语》也有许多征引和阐说,加上他曾编撰《战国策》,校理《管子》、《晏子春秋》等,可见刘向学问是何等渊博。限于篇幅,此处存而不论。
1702032230
1702032231
二、灾异与政治
1702032232
1702032233
西汉时期的阴阳和五行思想,总与帝国的社会和政治密切相关。对此,如前文所析,董仲舒、京房等均有专门的阐论。刘向、刘歆父子作为宗室之后,他们对汉帝国的命运倾注了更多的关注和思考,其理论的建构,比之前人,也有更多的不同。《汉书·五行志》较为详细地选录了西汉的阴阳、五行思想材料,对刘氏父子有关洪范五行的论说,录存尤多。据史家白寿彝研究,《汉书·五行志》保存了刘向《洪范五行传论》约一百五十二条。其中论灾异与后、妃、君夫人及外戚间的关系的约三十一条,论灾异与君主失势、国家败亡间关系的约三十九条。《五行志》同时保存了刘歆论《洪范五行传》的材料,约七十三条,但其观点与其父有很多不同。(184)
1702032234
1702032235
据我们对照《汉书》卷三六《刘向传》中刘向上疏所论的阴阳灾异事,与卷二十七《五行志》所录刘向《洪范五行传论》等材料,刘向疏中所论,于《五行志》中几乎都有记载(参本节脚注)。故《刘向传》说:
1702032236
1702032237
向见《尚书·洪范》箕子为武王陈五行阴阳休咎之应,向乃集合上古以来历春秋六国至秦、汉符瑞灾异之记,推迹行事,连传祸福,著其占验,比类相从,各有条目,凡十一篇,号曰《洪范五行传论》,奏之。(185)
1702032238
1702032239
据此可知,刘向的《洪范五行传论》是有明确主旨的,即把阴阳灾异理论与西汉的社会政治联系起来阐发。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古今之事有相类处,故他对春秋灾异与汉时灾异,也颇有推类性的思考。基于此,刘向在永光元年(前43)的上疏中,表达了他对帝国社会政治的忧虑。他说:
1702032240
1702032241
夫遵衰周之轨迹,循诗人之所刺,而欲以成太平,致雅颂,犹却行而求及前人也。初元以来六年矣,案《春秋》六年之中,灾异未有稠如今者也。夫有《春秋》之异,无孔子之救,犹不能解纷,况甚于《春秋》乎?(186)
1702032242
1702032243
这样的思考路向,在《五行志》的记载中颇多。且举二组例证,以说明刘向的阴阳灾异观。先看关于鸟的异象:
1702032244
1702032245
昭公二十五年“夏,有雊鹆来巢”。……刘向以为,有蜚有蜮不言来者,气所生,所谓眚也。雊鹆言来者,气所致,所谓祥也。雊鹆,夷狄穴藏之禽,来至中国,不穴而巢,阴居阳位,象季氏将逐昭公,去宫室而居外野也。雊鹆白羽,旱之祥也。穴居而好水,黑色,为主急之应也。天戒若曰:既失众,不可急暴;急暴,阴将持节阳以逐尔,去宫室而居外野矣。昭不寤,而举兵围季氏,为季氏所败,出奔于齐,遂死于外野。(187)
1702032246
1702032247
昭帝时有鹈鹕或曰秃鹙,集昌邑王殿下,王使人射杀之。刘向以为,水鸟色青,青祥也。时,王驰骋无度,慢侮大臣,不敬至尊,有服妖之象,故青祥见也。野鸟入处,宫室将空。王不悟,卒以亡。(188)
1702032248
1702032249
季氏逐昭公,昭公死于野外,是臣逐君;宣帝取代昌邑王,是外藩入继。二事性质不同,不可视为同类。但刘向注重的是这两件事:昭公时“夷狄穴藏之禽,来至中国,不穴而巢”与昭帝时“野鸟入处”,它们都预示由祥转灾,但昭公和昌邑王却都没能明晓它们蕴含的阴阳灾异之理。(189)昭公仓促攻打季氏,与昌邑王登位后过度淫乐,二者都有“急暴”的致命弱点。其结果是二者都“亡”了。刘向如此说灾异,正是要劝诫君主应该从各种灾异中自省,应有理有度地行使君主权力。
1702032250
1702032251
再看树木的异象:
1702032252
1702032253
僖公三十三年“十二月,李、梅实”。刘向以为周十二月,今十月也,李、梅当剥落,今反华实,近草妖也。先华而后实,不书华,举重者也。阴成阳事,象臣颛君作威福。(190)
1702032254
1702032255
元帝初元四年,皇后曾祖父济南东平陵王伯墓门梓柱卒生枝叶,上出屋。刘向以为王氏贵盛,将代汉家之象也。(191)
1702032256
1702032257
臣僭君权是刘向疏中一直论说的问题,也是他从春秋灾异事中总结出来的。僖公三十三年的冬天,李和梅结果子,被《春秋》记载,以示“阴成阳事”,说明臣僭君权而作威作福。这种“草妖”之异,在元帝初元四年(前44)也有出现,故刘向认为元帝皇后曾祖父墓门柱子上生出枝叶,也是“阴成阳事”,显示的是“王氏贵盛”,是“下失臣道”的显现。(192)故刘向在上疏中说:“和气致祥,乖气致异。祥多者其国安,异众者其国危,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193)
1702032258
1702032259
实际上,刘向如此以阴阳灾异来解释古今的社会政治,尤其是针对君主的操守、修养、能力等问题,是有其历史和现实的多重原因的。一方面,阴阳灾异说是武帝之后开始兴起的《春秋》公羊学的主要理论之一,并且公羊学也被立于博士学官,可谓当时的“显学”。而以此说理论事,既能为人所理解,又不会触犯多少皇家的忌讳。另一方面,自武帝以后,西汉帝国的政治权力尤其是最高行政权力发生了变化,武帝对丞相职权的侵夺,宣帝对大臣的苛察,使得本来就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外朝”大臣少了很多议政的空间,而在“内朝”(“中朝”)官员及其权力范围增扩的背景下,原先在帝国政治中起中流砥柱作用的那些外朝士大夫,不仅权责被削弱,其经世致用的理想也遭受挫折。(194)故对儒者而言,必须有新的方法和途径来实现自己“修身—治国”的抱负。在经历了宣帝的中兴,元帝的尊儒之后,不意宦官和外戚又渐渐侵夺外朝大臣。在此背景下,历经宣、元、成三朝的宗室大儒刘向,几经挫折,不得大用,他便自觉地开始以阴阳灾异和五行理论来议政(参见上引刘向上疏之文)。甚至,以这种理论形态议政,还隐含着刘向自我保护的意图。(195)对于其中的深层原因,钱穆所论颇为中的。他说:
1702032260
1702032261
汉人通经本以致用,所谓“以儒术缘饰吏治”,而其议论则率本于阴阳及《春秋》。阴阳据天意,《春秋》本人事,一尊天以争,一引古以争。非此不足以折服人主而申其说,非此不足以居高位而自安。(196)
1702032262
1702032263
三、五行新论
1702032264
1702032265
对于宗室之后的刘向而言,期望刘氏政权平稳地发展,固然是其心中一个良好的愿望;而对于博通五经的儒者刘向而言,从儒家传统思想和历史经验中寻求救世的良方,未尝不是其作《洪范五行传论》的内在原因。下面,我们来看刘向等人是如何展开对传统五行思想的新阐释的。
1702032266
1702032267
首先,刘向秉承了董仲舒等汉儒提倡的五行顺次(木火土金水),不以《洪范》中的水火木金土顺次来说阴阳灾异。而前者正是汉后五行说中的五行相生次序。按此次序,《五行志》分列其说。现摘录其说法如下:
1702032268
1702032269
木:传曰:“田猎不宿,饮食不享,出入不节,夺民农时,及有奸谋,则木不曲直。”
1702032270
1702032271
火:传曰:“弃法律,逐功臣,杀太子,以妾以妻,则火不炎上。”
1702032272
1702032273
土:传曰:“治宫室,饰台榭,内淫乱,犯亲戚,侮父兄,则稼穑不成。”
1702032274
[
上一页 ]
[ :1.70203222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