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32642
(132) 《京氏易传》卷下,第38页。
1702032643
1702032644
(133) 《京氏易传》卷下,第38页。
1702032645
1702032646
(134) 《京氏易传》卷上《豫卦》注,第12页。
1702032647
1702032648
(135) 《京氏易传》卷上《晋卦》注,第11页。
1702032649
1702032650
(136) 关于京房《易》学的影响,后世评述甚众,郭彧编著的《京氏易源流》第七章《历代对京房易学和术数的阐述和评价》,详选汉后至民国的诸人评述,可详参。
1702032651
1702032652
(137) 《周易·复卦》。
1702032653
1702032654
(138) 《周易·说卦传》。
1702032655
1702032656
(139) 关于孟氏学对后人的影响,朱伯崑先生的研究可为证明,朱先生列举一些具体的注《易》证据,说明它们都源自孟、京《易》学。参见朱伯崑:《易学哲学史》,第145—150页。关于对《易》纬的影响,后文将专门论及。
1702032657
1702032658
(140) 参见《汉书·儒林传》。
1702032659
1702032660
(141) 关于京房对此类思想资源承续的分析,参见朱伯崑:《易学哲学史》,第127页、129页、133—134页。林忠军也有相关辨析,参见姜广辉主编:《经学思想史》(第二卷),第302—303页。
1702032661
1702032662
(142) 参见《汉书·儒林传》之《梁丘贺传》及《京房传》等。
1702032663
1702032664
(143) 参见徐芹庭:《易经源流——中国易学史》(上册),第267—271页。徐氏还认为京房“造世应八宫卦次之说,以发易之逻辑,明纳甲游归飞伏之理,以发易义”(同书,第271页),可谓深得京房《易》学深味。
1702032665
1702032666
(144) 京房被杀时四十一岁,《汉书·京房传》末尾说:“(张)博(引注:京房岳父)具从房记诸所说灾异事,因令房为淮阳王作求朝奏草,皆持柬与淮阳王。石显微司具知之,以房亲近,未敢言。及房出守郡,显告房与张博通谋,非谤政治,归恶天子,诖误诸侯王。”(第3167页)
1702032667
1702032668
(145) 至今尚为民间占筮所必习的《火珠林》,其主要内容即是从京氏《易》而来,故张行成的《元包总义》说:“卦气图之用,出于孟喜章句;《火珠林》之用,祖于京房。”见郭彧:《京氏易源流》,第82页。
1702032669
1702032670
(146) 关于刘向生卒年月,本书从钱穆说。钱氏所著《刘向歆父子年谱》,考证精审。谱载钱氏《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179页。徐兴无《刘向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附录三”有《刘向生卒年考异》一文(见该书第484—511页),虽认同钱氏说,但对刘歆为“中垒校尉”等事有异于钱氏的考辨,可详参。有关刘向父子生平事,本书多参钱、徐之著,择善而从。
1702032671
1702032672
(147) 皆见《汉书》卷三六《楚元王传》附《刘向传》。
1702032673
1702032674
(148) 参见《汉书》卷三六《楚元王传》附刘向、刘歆二传。
1702032675
1702032676
(149) 以上皆见《汉书》卷三六《楚元王传》附《刘向传》。下引此卷有关刘氏父子内容,各以此卷所附之《刘向传》、《刘歆传》而直接引之。
1702032677
1702032678
(150) 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三卷),第57页。
1702032679
1702032680
(151) 参看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三卷),第57—70页。
1702032681
1702032682
(152) 《汉书》,第1922页。
1702032683
1702032684
(153) 另外,徐氏还说明《说苑》中引《诗》与《毛诗传》有不少相近处,认为刘向在引《诗》上“不感到他家传的《鲁诗》和他大量采用的《韩诗》,有什么门户”。此类详细情形,参见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三卷),第41—48页。
1702032685
1702032686
(154) 其引《诗》详见《汉书》第1932—1947页。
1702032687
1702032688
(155) 值得注意的是,此《疏》的最后一句竟然是“不宜宣泄”,可见当时政治形势的紧张,以及刘向对元帝的不信任。
1702032689
1702032690
(156) 《汉书》,第1706—1707页。
1702032691
[
上一页 ]
[ :1.70203264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