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33658e+09
1702033658
1702033659 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繇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故得书多,与汉朝等。是时,淮南王安亦好书,所招致率多浮辩。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说记,七十子之徒所论。其学举六艺,立《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修礼乐,被服儒术,造次必于儒者。山东诸儒多从而游。
1702033660
1702033661 武帝时,献王来朝,献雅乐,对三雍宫及诏策所问三十余事。其对推道术而言,得事之中,文约指明。(12)
1702033662
1702033663 按《汉书·景帝纪》记载,河间献王刘德是武帝庶兄。这里的记载起码说明了与儒学有关的六个问题:一是在武帝即位前后,儒学尚未尊显于朝廷前,在诸侯国内已经先行兴盛起来,司马迁知道这样的情形,故说刘德“好儒学,被服造次必于儒者,山东儒者多从之游”。(13)这是儒学的实践问题。二是与后来兴起的公羊学发挥义理不同,刘德好儒学是“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这涉及经学的取向问题。三是秦火之后,书简残缺,九流之学未尽绝,与刘安招揽九流中的“浮辩”之士不同,刘德可谓囊括儒士儒书。这是儒学的载体问题。四是在刘德这种上好儒学的示范下,民间秘藏之书得以显明于河间之地,“《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说记,七十子之徒所论”,都是“古文先秦旧书”。这是后来被研究者所反复争论的古文经本问题。五是与以前杂立《诗》、《论语》、《书》等经、传诸子博士相类,(14)河间王国也有自己的博士官,其中即有属于古经传的《毛诗》和《左氏春秋》。可见在武帝前博士官并非只有中央朝廷才有权设立,而所立者也非纯粹的所谓今文经。这是经学与政治关系问题。六是刘德所得的“善书”都有真本和抄写本,即“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这是古文经传的抄写、校对和汇编问题。由此可知,皮氏“汉立博士十四,皆今文家”之说,是就武帝后的中央朝廷所立经学而言,不可统论西汉经学。更为重要的问题是,皮氏以其先入的今文陈见而说武帝时的经学“最纯正”,并据此认定古文经传不纯乃至伪劣的观点,是他站在一统帝国的“官学”立场而论的,其排斥非“官学”的其他思想和学问,是特定情境(清末的亡国、亡种、亡学危机)中必须伸张皇权和意识形态使然,很难具有“实事求是”精神。
1702033664
1702033665 另一个关键问题是,皮锡瑞所言“许慎谓孔子写定六经,皆用古文,然则孔氏与伏生所藏书亦必是古文”的推论,是清末今文家好臆断的作风使然,亦非“求是”之论。主古文的王国维虽不免有袒护古学倾向,但其有关“古文”的诸多论说,则颇为中肯。其《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说》一文,说明了“古文”在汉代文献中的初指为何。此文有正本清源的开拓之功,全引如下:
1702033666
1702033667 余前作《史籀篇疏证序》,疑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并以秦时古器遗文证之,后反复汉人书,益知此说之不可易也。班孟坚言《仓颉》《爰历》《博学》三篇,文字多取诸《史籀篇》,而字体复颇异,所谓秦篆者也。许叔重言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文字,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是秦之小篆本出大篆;而《仓颉》三篇未出,大篆未省改以前,所谓秦文,即籀文也。司马子长曰“秦拨去古文”,扬子云曰“秦刬灭古文”,许叔重曰“古文由秦绝”。案秦灭古文,史无明文,有之惟一文字与焚诗书二事。
1702033668
1702033669 六艺之书,行于齐鲁,爰及赵魏,而罕流布于秦。其书皆以东方文字书之。汉人以其用以书六艺,谓之古文,而秦人所罢之文与所焚之书,皆此种文字,是六国文字,即古文也。观秦书八体中有大篆无古文,而孔子壁中书与《春秋左氏传》,凡东土之书,用古文不用大篆,是可识矣。故古文、籀文者,乃战国时东西二土文字之异名,其源皆出于殷周古文。而秦居宗周故地,其文字犹有丰镐之遗,故籀文与自籀文出之篆文,其去殷周古文反较东方文字(即汉世所谓古文)为近。自秦灭六国,席百战之威,行严峻之法,以同一文字。凡六国文字之存于古籍者,已焚烧剗灭,而民间日用文字,又非秦文不得行用。观传世秦权量等,始皇二十六年诏后,多刻二世元年诏。虽亡国一二年中,而秦法之行如此,则当日同文字之效可知矣。故自秦灭六国以至楚汉之际,十余年间,六国文字遂遏而不行。汉人以六艺之书皆用此种文字,又其文字为当日所已废,故谓之古文。此语承用既久,遂若六国之古文,即殷周古文,而籀、篆皆在其后,如许叔重《说文序》所云者,盖循名而失其实矣。(15)
1702033670
1702033671 王国维所论,其主旨在批驳许、皮二氏的“古文”说。许慎把“古文”简单理解为孔子定六经时所书的字体,而皮氏承其说,也把孔宅坏壁所藏书和伏生所献书的字体理解成“籀书”,王国维认为二者都犯了一种把“古文”之义简单化的错误。(16)按王氏论证的所谓“古文”,从字体而言,既是指殷周字体,也指由殷周字体演化出的六国字体和秦之籀文;从其指代典籍而言,既指秦未同一文字前由“东土古文”写成的典册,也指籀书、大篆等秦地字体所写成的典册。因此,参诸王国维其他论证,则知其所论正好可以证明河间献王刘德所得的“古文先秦旧书”,其“古文”“旧书”之义,即是从这些意义而言的。也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后世所谓的“古文经学”之“古文”称谓,才能名副其实。故王氏又于《汉时古文诸经有转写本说》一文明确说:
1702033672
1702033673 夫今文学家诸经,当秦汉之际,其著于竹帛者,固无非古文。然至文景之世,已全易为今文,于是鲁国与河间所得者,遂专有古文之名矣。古文家经如《尚书》、《毛诗》、《逸礼》、《周官》、《春秋左氏传》、《论语》、《孝经》本皆古文,而《毛诗》、《周官》已无原书。惟孔壁之《尚书》、《礼经》、《春秋》、《论语》、《孝经》及张苍所献之《春秋左氏传》尚存,于是孔壁之书遂专有古文之名矣。(17)
1702033674
1702033675 这是说作为“古文经学”的“古文”之名何以形成的问题。征诸其他史料,可知王氏这里的“专有古文之名”之说,是以古文经传在景帝后不断被发现、校理和传授为根据的。
1702033676
1702033677 二、“古文”经传的发现、校理与定型
1702033678
1702033679 秦火之后,大一统的汉帝国为了文化、政治、教育等多层面发展的需要,不仅广征书籍,还整理校编书籍,这是古文经传得以发现和流传的大背景。就西汉而言,除了自武帝起中央朝廷立博士和兴学官而兴儒尊儒外,征诸《汉书》纪、传,尚有以下四事值得重视:
1702033680
1702033681 一是惠帝四年(前191)三月废除“挟书律”,民间私人拥有书册不再有罪。这是后来朝廷征书以及壁藏之书纷纷问世的前提,也是学术思想繁荣的法律基础。
1702033682
1702033683 二是诸侯王好书向学,为学播民间提供了渠道。如楚元王刘交(刘邦幼弟)好学,习《鲁诗》而自成一家,号为“元王《诗》”;(18)“不喜戈猎狗马驰骋”而“好书”的淮南王刘安(刘邦少子刘长之子),“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成今称的《淮南子》;(19)梁怀王刘揖(文帝少子)也好《诗》、《书》;而河间献王刘德(景帝子)好书更为有名,其对古文经传的发现和流传,居功至伟(详见前引之文)。
1702033684
1702033685 三是朝廷征书、写书(即抄本以存)、校书、藏书。此即班固在《艺文志》序所说:
1702033686
1702033687 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称曰:“朕甚闵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20)
1702033688
1702033689 四是臣民的献书和上书。献书主要是中央和王国朝廷征书政策的鼓励使然,但上书却是臣子自撰著作而上呈天子,是臣子“立言”、“解经”以经世致用的主动行为,如陆贾上《新语》,孔安国上古文《尚书》,张禹上《论语章句》,刘向上《洪范五行传论》之类。
1702033690
1702033691 从学术和思想发展的诸多要素看,如果没有此类事发生,经学的发展几不可能。古今学者多以古文《尚书》、《毛诗》、《左传》、逸《礼》、《周礼》为主要的古文经传,这些经传的发现与传承,与景帝二子河间献王刘德、鲁恭王刘余,孔子十一世孙孔安国,汉初耆儒伏生以及刘向、刘歆父子直接相关。为审慎故,现详引相关材料(有关刘德的材料详见前引),再略做申论。其文如下:
1702033692
1702033693 (河间)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说记,七十子之徒所论。其学举六艺,立《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21)
1702033694
1702033695 汉兴,北平侯张苍及梁太傅贾谊、京兆尹张敞、太中大夫刘公子皆修《春秋左氏传》。谊为《左氏传》训故,授赵人贯公,为河间献王博士。(22)
1702033696
1702033697 古文《尚书》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共王往入其宅,闻鼓琴瑟钟磬之音,于是惧,乃止不坏。(23)
1702033698
1702033699 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国献之。遭巫蛊事,未列于学官。(24)
1702033700
1702033701 (孔)安国为谏大夫,授(古文《尚书》)都尉朝,而司马迁亦从安国问故。迁书载《尧典》、《禹贡》、《洪范》、《微子》、《金縢》诸篇,多古文说。(25)
1702033702
1702033703 《礼古经》者,出于鲁淹中及孔氏,与十七篇文相似,多三十九篇。及《明堂阴阳》、《王史氏记》所见,多天子诸侯卿大夫之制,虽不能备,犹瘉仓等推《士礼》而致于天子之说。(26)
1702033704
1702033705 其中最后一条所说,是对第三条中有关“礼”经的具体解说。(27)综合这些记载,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702033706
1702033707 一是前二则都是武帝以前事,这意味着所谓的古文经传,在武帝前即已经全部被发现,并被抄写和传授,甚至在河间王国,《毛诗》和《左传》还被立为博士。也就是说,古文经传在当时的地方上,起码在河间王国内已经有较为稳定的传授。(28)考《汉书》的《武帝纪》、《景十三王传》和《百官公卿表序》,西汉的王国博士被撤除在景帝中元五年(前145),武帝于建元五年(前136)置五经博士,河间献王刘德死于武帝元光五年(前130)。朝廷对他的评价是“聪明睿智曰‘献’,宜谥曰献王”。(29)武帝的中尉常丽对刘德的评价是:“王身端行治,温仁恭俭,笃敬爱下,明知深察,惠于鳏寡。”这说明刘德在当时是被充分认可的。另一方面,“武帝时,献王来朝,献雅乐,对三雍宫及诏策所问三十余事。其对推道术而言,得事之中,文约指明。”(30)武帝对好儒学的刘德所显现出的学问才干,应该不会有什么负面的判断。又因为中央政府废王国博士而立五经博士,其时间相差不过十年,且废王国博士是景帝朝廷强干弱枝的举措之一,其目的只是削权而非废学。否则,其后雄才大略的武帝就不会再置五经博士了。由此可以推断,即便刘德死后,河间王国中的儒学被彻底废绝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换言之,显明于河间的古文经传,在河间乃至其他情境中,理应也会有所显现。
[ 上一页 ]  [ :1.70203365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