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33799
(郑兴)少学《公羊春秋》。晚善《左氏传》,遂积精深思,通达其旨,同学者皆师之。天凤中,将门人从刘歆讲正大义,歆美兴才,使撰条例、章句、传诂,及校《三统历》。(79)
1702033800
1702033801
(孔)奋少从刘歆受《春秋左氏传》,歆称之,谓门人曰:“吾已从君鱼受道矣。”……(奋弟)奇博通经典,作《春秋左氏删》。……(奋子嘉)作《左氏说》云。(80)
1702033802
1702033803
郑兴和孔奋是两汉之际人,在光武朝都位至二千石。这些情况说明,刘歆的《左氏》学在两汉之际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以致郑兴、孔奋等人都愿意从其学问。而且,他们要么遵命“撰条例、章句、传诂”,要么自己作经注。这意味着,古文经传不仅有确切的传人,而且其传人能够独当一面,成为著书立说的古文家了。
1702033804
1702033805
与所谓的“师法”与“家法”成就了今文经学相类,古文经传之所以能在西汉定型,到东汉光大,也有赖于上述读经、注经、解经方法的形成。无论从古文经传的定型,还是从其传授方法,或是从其传人,或是从其与政治的关系而论,以可见的材料来看,古文经学在刘歆那里正式形成了。与郑兴、孔奋相类,在新莽和光武时期,通漆书古文《尚书》的杜林(光武末为大司空,号为“任职相”)、精《毛诗》和古文《尚书》的卫宏(光武时为议郎)等人都开始显贵起来。这意味着,古文家们也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与今文之士分庭抗礼了。
1702033806
1702033807
1702033808
1702033809
1702033811
中国儒学史 第二节 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纷争
1702033812
1702033813
与前论古学中有闭关自守之人相应,景帝后那些冉冉升起的今文博士中,外强中干之徒也不少,其心胸之狭隘更属不伦。如武帝之初,以贤良征拜已经九十多岁的《齐诗》鼻祖辕固,“诸儒多嫉毁曰固老,罢归之。”辕固之所以被嫉毁,“老”只是谗毁者的借口,其实他们心虚的是自己已经失去了儒者情怀,而辕固对此却逾老弥坚。对没有多少宰辅之才,却善于逢迎周旋的公孙弘,辕固在与其同“征”的时候,毫不客气对他说:“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而那些“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的五经博士们,(81)当元帝让他们与受宠的奸猾少府五鹿充宗进行《易》学辩论时,面对五鹿充宗的“乘贵辩口,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82)元、成之际是皮锡瑞所说的“经学极盛”时段之一,但五经博士的如此表现,却正好说明那种经由官方儒学笼络的五经博士们,看起来阵容强大,实际上不少人从学问到精神都已虚弱不堪。在刘歆“移书太常博士”,非常正式地对五经博士进行责难,并要求辩论时,“诸儒莫肯置对”的窘况,把这种“极盛”下的外强中干,表露得一览无余。
1702033814
1702033815
从学理的角度讲,凡事一体有两面,有显必有微,有微亦必有显。在西汉中后期今文经及其博士们的尊显背后,潜隐的是那些致力于古文经传解读的博通之士。在古文经传的校理和定型的过程中,这些博通之士发觉今文家们越来偏离儒家之道,越来越混乱儒学经义,为经学和自身进行双重正名,对古文家而言,便显得必要而迫切了。于是,由刘向父子开始,拉开了今古文之争的序幕。为简易直观,先列《今古文经学立官表》(表十一)和《两汉经今古文纷争简表》(表十二),再分而论之。
1702033816
1702033817
表十一 今古文经学立官表
1702033818
1702033819
1702033820
1702033821
1702033822
1702033823
1702033824
1702033825
说明:本表源自周予同《经今古文学》,载《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增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二版,表见该书第2—3页。备注栏内容有改动,改动内容据《汉书》之《艺文志》、《儒林传》及钱穆《两汉博士家法考》,文多不具出引。
1702033826
1702033827
表十二 经今古文纷争表
1702033828
1702033829
1702033830
1702033831
1702033832
说明:表中时间据徐兴无《刘向评传》、刘汝霖《汉晋学术编年》、王利器《郑康成年谱》,择善而从,其余据《汉书》、《后汉书》相关纪、传。
1702033833
1702033834
一、四次争论
1702033835
1702033836
如上所论,刘向、歆父子对古文经传的校理,居功至伟。刘向在宣帝年间精研“穀梁学”十多年,但他也好《左传》,王充说他“玩弄《左传》,童仆妻子皆呻吟之”。(83)据《汉书·刘歆传》所载,刘歆对《左传》也特别喜好,“以为左丘明好恶与圣人同,亲见夫子,而《公羊》、《穀梁》在七十子后,传闻之与亲见之,其详略不同。”故他向精熟“穀梁学”的父亲问难,结果是“向不能非间也,然犹自持其《穀梁》义”。这实际上是好古学的儿子与精通今学的父亲之间的学理论难,以刘向不能反驳儿子之难的结果看,从经学的意义上讲,它预示出古学在学理上是胜于今学的。
1702033837
1702033838
或许,刘歆向父亲的论难加深了他对今文经学弊端的认知,同时也激发了他光大古文经传的雄心。又由于古文经传都已基本定型,尤其《左传》,经由他的整理,更是“章句义理备焉”,故在父亲死后不到一年的哀帝建平元年(前7),他便提议将《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都列于学官,引发第一次今古学争论。而当“哀帝令歆与五经博士讲论其义,诸博士或不肯置对”后,刘歆曾“数见丞相孔光,为言《左氏》以求助,光卒不肯”,(84)于是刘歆等人便“移书太常博士”进行责难,此即后世常称的《让太常博士书》。(85)此“书”可谓第一篇较为完整地述说汉代经学的文献,以史实与学理立论,辞锋理足,颇为重要。全录如下:
1702033839
1702033840
昔唐虞既衰,而三代迭兴,圣帝明王,累起相袭,其道甚著。周室既微而礼乐不正,道之难全也如此。是故孔子忧道之不行,历国应聘。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乃得其所;修《易》,序《书》,制作《春秋》,以纪帝王之道。及夫子没而微言绝,七十子终而大义乖。重遭战国,弃笾豆之礼,理军旅之陈,孔氏之道抑,而孙、吴之术兴。陵夷至于暴秦,燔经书,杀儒士,设挟书之法,行是古之罪,道术由是遂灭。
1702033841
1702033842
汉兴,去圣帝明王遐远,仲尼之道又绝,法度无所因袭。时独有一叔孙通略定礼仪,天下唯有《易》卜,未有它书。至孝惠之世,乃除挟书之律,然公卿大臣绛、灌之属咸介胄武夫,莫以为意。至孝文皇帝,始使掌故朝错从伏生受《尚书》。《尚书》初出于屋壁,朽折散绝,今其书见在,明师传读而已。《诗》始萌牙,天下众书往往颇出,皆诸子传说,犹广立于学官,为置博士。在汉朝之儒,唯贾生而已。至孝武皇帝,然后邹、鲁、梁、赵颇有《诗》、《礼》、《春秋》先师,皆起于建元之间。当此之时,一人不能独尽其经,或为《雅》,或为《颂》,相合而成。《泰誓》后得,博士集而读之。故诏书称曰:“礼坏乐崩,书缺简脱,朕甚闵焉。”时汉兴已七八十年,离于全经,固已远矣。
1702033843
1702033844
及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为宫,而得古文于坏壁之中,《逸礼》有三十九篇,《书》十六篇。天汉之后,孔安国献之,遭巫蛊仓卒之难,未及施行。及《春秋》左氏丘明所修,皆古文旧书,多者二十余通,臧于秘府,伏而未发。孝成皇帝闵学残文缺,稍离其真,乃陈发秘臧,校理旧文,得此三事,以考学官所传,经或脱简,传或间编。传问民间,则有鲁国桓公、赵国贯公、胶东庸生之遗学与此同,抑而未施。此乃有识者之所惜闵,士君子之所嗟痛也。往者缀学之士不思废绝之阙,苟因陋就寡,分文析字,烦言碎辞,学者罢老且不能究其一艺。信口说而背传记,是末师而非往古,至于国家将有大事,若立辟雍、封禅、巡狩之仪,则幽冥而莫知其原。犹欲保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或怀妒嫉,不考情实,雷同相从,随声是非,抑此三学,以《尚书》为备,谓左氏为不传《春秋》,岂不哀哉。
1702033845
1702033846
今圣上德通神明,继统扬业,亦闵文学错乱,学士若兹,虽昭其情,犹依违谦让,乐与士君子同之。故下明诏,试《左氏》可立不,遣近臣奉指衔命,将以辅弱扶微,与二三君子比意同力,冀得废遗。今则不然,深闭固距,而不肯试,猥以不诵绝之,欲以杜塞余道,绝灭微学。夫可与乐成,难与虑始,此乃众庶之所为耳,非所望士君子也。且此数家之事,皆先帝所亲论,今上所考视,其古文旧书,皆有征验,外内相应,岂苟而已哉。
1702033847
1702033848
夫礼失求之于野,古文不犹愈于野乎?往者博士《书》有欧阳,《春秋》公羊,《易》则施、孟,然孝宣皇帝犹复广立穀梁《春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义虽相反,犹并置之。何则?与其过而废之也,宁过而立之。传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志其大者,不贤者志其小者。”今此数家之言,所以兼包大小之义,岂可偏绝哉。若必专己守残,党同门,妒道真,违明诏,失圣意,以陷于文吏之议,甚为二三君子不取也。(86)
[
上一页 ]
[ :1.70203379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