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34199e+09
1702034199
1702034200 (97) 《后汉书》卷三六《范升传》,第1228—1229页。
1702034201
1702034202 (98) 《后汉书》卷三六《范升传》,第1229页。
1702034203
1702034204 (99) 《后汉书》卷三六《陈元传》载:“陈元字长孙,苍梧广信人也。父钦,习《左氏春秋》,事黎阳贾护,与刘歆同时而别自名家。王莽从钦受《左氏》学,以钦为厌难将军。元少传父业,为之训诂,锐精覃思,至不与乡里通。”(第1230页)
1702034205
1702034206 (100) 《后汉书》卷三六《陈元传》,第1230—1232页。
1702034207
1702034208 (101) 皆《后汉书》卷三六《陈元传》,第1233页。
1702034209
1702034210 (102) 范晔在《后汉书》卷三六《贾逵传》后的论中说:“桓谭以不善谶流亡,郑兴以逊辞仅免。”(第1241页)正见光武今古学并举是一种统治策略,凡不合其意者,虽免于死,终而不得大用。桓谭的遭遇最为典型,参桓谭章内容。
1702034211
1702034212 (103) 《后汉书》卷三六《贾逵传》,第1236页。
1702034213
1702034214 (104) 《后汉书》卷三六《贾逵传》,第1239页。
1702034215
1702034216 (105) 皆《后汉书》,第2582页。
1702034217
1702034218 (106) 《后汉书》卷三《章帝纪》,第145页。
1702034219
1702034220 (107) 《后汉书》卷七九下《儒林列传下》,第2583页。
1702034221
1702034222 (108) 《后汉书》卷三五《郑玄传》,第1208页。
1702034223
1702034224 (109) 通常研究者都以这次争论发生在桓、灵之际,而据王利器考证,何休遭禁锢在桓帝延熹九年(166),半年后解锢,而郑玄的反驳篇章都是灵帝建宁二年(169)遭党锢之后而写成。故这里以双方争论的时间在灵帝时。参见王利器:《郑康成年谱》,齐鲁书社,1983年,第71—76页,96页。
1702034225
1702034226 (110) 仓修良编注:《文史通义新编新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12页。
1702034227
1702034228 (111) 关于汉代诸侯命运的变迁,参见吕思勉:《秦汉史》第四章第六节“封建制度变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73—83页。
1702034229
1702034230 (112) 有关汉代的制度,贺昌群于《两汉政治制度论》中有精到的剖析。文载《贺昌群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06—339页。
1702034231
1702034232 (113) 章太炎于《国故论衡》(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的《解诂下》中,对今古文经的礼制作了分类分析。参见该书第60—66页。
1702034233
1702034234
1702034235
1702034236
1702034237 中国儒学史 [:1702022320]
1702034238 中国儒学史 第七章 扬雄、桓谭的儒学思想
1702034239
1702034240 中国儒学史 [:1702022321]
1702034241 第一节 扬雄的思想创构及其对儒学的弘扬(1)
1702034242
1702034243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生于公元前53年,卒于公元18年。扬雄五世祖扬季官至庐江太守,在元鼎(前116—前111)年间避仇溯江而上到了蜀地,而后世世以农桑为业。自扬季至于扬雄,五世都是单子独传。
1702034244
1702034245 扬雄少而好学,博览群书,但不为章句。因为有口吃缺憾,故沉静好思,“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2)青壮年时期,扬雄志趣辞赋,读屈赋而长流涕。
1702034246
1702034247 扬雄四十余岁到长安后,待诏承明殿。公元前11年正月,随成帝游甘泉宫,作《甘泉赋》,讽谏游幸奢侈。三月,随成帝游龙门、华山等处,作《河东赋》,劝谏皇帝做实事。十二月,随成帝打猎,作《校猎赋》以为讽谏。此间,任黄门郎,与王莽、刘歆共事。
1702034248
[ 上一页 ]  [ :1.70203419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