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35049
1702035050
另外,君主还得对“先王老臣”、“春秋单伯”(代指德高望重的三公九卿)、“盛德之士”、“诸父诸兄”五类人保持必要的尊敬,不得直呼其名。《王者不臣》引《韩诗内传》说:“师臣者帝,友臣者王,臣臣者伯,鲁臣者亡。”(94)这显然是用来教训君主的。凡此之类条目,实际上是先秦儒者主张的士为王者师在东汉儒者那里的回响。章帝亲自参与了白虎观会议的疑义裁决,但其中尚有许多对君主限制的条目,这不能不说是儒家理念深入政治意识的结果。
1702035051
1702035052
再看汉儒如何秉承先秦思想中的尊师重傅观念,来强调“师”的重要性。《辟雍》篇说:
1702035053
1702035054
虽有自然之性,必立师傅焉。《论语谶》曰:“五帝立师,三王制之。”帝颛顼师绿图,帝喾师赤松子,帝尧师务成子,帝舜师尹寿,禹师国先生,汤师伊尹,文王师吕望,武王师尚父,周公师虢叔,孔子师老聃。天子之太子,诸侯之世子皆就师于外者,尊师重先王之道也。(95)
1702035055
1702035056
举了这么多圣王有师的例子,其实只是为了说明,天子诸侯再怎么秉承天命,也得向老师学习为君之道。这样,在《白虎通》中,儒者们以先王之道的名义,为儒家甚至是自己所从事的经学事业争得了“国宪”权利。只不过,他们赖以立论的根据来自《论语谶》而已。而他们之所以选择“谶”,不选择先秦子书或《史记》中的相关记载,正好说明谶纬之说在当时具有非凡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正如第四章我们指出过的,谶纬学说之所以要神化孔子,其目的之一可能是汉儒为自己的“经世致用”寻找根据。
1702035057
1702035058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无论是追溯某制度的历史渊源,还是隐晦辨析当代行政,《白虎通》中都贯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意识和礼仪精神。如论帝王之有社稷,是为民求福功,此于《社稷》篇可见;论帝王封贤设官都应“为民”,此于《封公侯》篇可见。而《礼乐》、《乡射》、《丧服》、《嫁娶》等篇,是对先秦和汉代风俗的综合。至于其中的《谏争》、《考黜》等篇,与汉代的制度更是密切相关。凡此不一而足。
1702035059
1702035060
最后,必须注意的是,汉代制度文化作为中国古代大一统帝国制度文化的模板,历经两千年而无根本的变动,这点本身就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就《白虎通》而言,其中许多论说虽然为皇权张目,或者有浓郁的荒诞迷信意味。但另一方面,贯穿于《白虎通》的也有一种深重的历史感。这种历史感,一方面使得它以古老的“天人关系”思想作为立论的基础,融合了汉代的今古文经学、谶纬学说、黄老医学;另一方面,它又深入历史文化的源头,为汉代制度和文化寻求渊源和证据。
1702035061
1702035062
(1) 《后汉书》卷一下《光武帝纪下》,第85页。
1702035063
1702035064
(2) 《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第831页。
1702035065
1702035066
(3) 《后汉书》卷一下《光武帝纪下》,第68—69页。
1702035067
1702035068
(4) 《后汉书》卷三七《桓荣传》,第1253页。
1702035069
1702035070
(5) 《后汉书》卷三《章帝纪》,第159页。
1702035071
1702035072
(6) 《后汉书》卷三六《贾逵传》,第1239页。
1702035073
1702035074
(7) 《论衡·效力篇》,《论衡校释》,第583页。
1702035075
1702035076
(8) 《后汉书》卷三《章帝纪》,第138页。
1702035077
1702035078
(9) 前两次为盐铁会议和石渠阁会议。参见前文。
1702035079
1702035080
(10) 《后汉书》卷四八《杨终传》,第1599页。
1702035081
1702035082
(11) 《后汉书》卷三《章帝纪》,第134—135页。
1702035083
1702035084
(12) 《后汉书》卷三《章帝纪》,第137—138页。
1702035085
1702035086
(13) 参见第十章贾逵部分。
1702035087
1702035088
(14) 《后汉书》卷五十《孝明八王列传》载,永平三年(60)明帝封刘羡为广平王。“羡博涉经书,有威严,与诸儒讲论于白虎殿。”(第1667页)建初七年(82),章帝“以广平在北,多有边费,乃徙羡为西平王”。(第1667—1668页)章帝崩,遗诏徙封为陈王。
1702035089
1702035090
(15) 以上诸人的学术源流各见其本传和《后汉书》卷七九《儒林列传》,如《后汉书》卷三七《丁鸿传》记载:“肃宗诏(丁)鸿与广平王羡及诸儒楼望、成封、桓郁、贾逵等,论定五经同异于北宫白虎观,使五官中郎将魏应主承制问难,侍中淳于恭奏上,帝亲称制临决。鸿以才高,论难最明,诸儒称之,帝数嗟美焉。时人叹曰:‘殿中无双丁孝公。’”(第1264页)余者文繁不录。
1702035091
1702035092
(16) 参见《后汉书》卷三九《淳于恭传》。
1702035093
1702035094
(17) 《后汉书》卷七九上《儒林传上》,第2546页。
1702035095
1702035096
(18) 《后汉书》卷七九上《儒林传上》,第2546页。
1702035097
1702035098
(19) 刘氏之文为今新编诸子集成《白虎通疏证》(吴则虞点校)附录七,见该书下册第783—786页。引见陈立:《白虎通疏证》(下),中华书局,1994年,第783页。
[
上一页 ]
[ :1.70203504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