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37013e+09
1702037013 (34) 《后汉纪》卷二二《桓帝纪》载此事为李膺任河南尹时,结果是“上不省,(李膺)论输左校”,与范书迥然不同,此从范书。
1702037014
1702037015 (35) 皆《后汉书》卷四三《朱穆传》,第1472—1473页。
1702037016
1702037017 (36) 参见《后汉书》卷五四《杨震列传》,第1772—1774页。
1702037018
1702037019 (37) 参见《后汉书》卷六六《陈蕃传》,第2163—2165页。
1702037020
1702037021 (38) 关于李膺杀张成事,《后汉书·党锢列传》与《后汉纪·桓帝纪》所载有些不同,范书以其事为李膺河南尹任上,亦未明捕杀者为张成,故此处李膺任职、捕人从《后汉纪》。至于案发时间,二书均未明说,袁宏把此事归在延熹九年下,此处亦从之。特此说明。
1702037022
1702037023 (39) 《后汉纪》卷二二《桓帝纪》,第430页。又,《后汉书·党锢列传》的措辞是李膺等“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更相驱驰,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疑乱风俗”。(第2187页)两相参看,正见宦官诬告内容都是要把清流置于皇帝的对立面,这自然会引发皇位得来不正(为梁冀所立)的桓帝的猜忌。
1702037024
1702037025 (40) 《后汉书·党锢列传》,第2187页。
1702037026
1702037027 (41) 《后汉书》,第2205—2206页。
1702037028
1702037029 (42) 皆《后汉书》卷六六《陈蕃传》,第166页。
1702037030
1702037031 (43) 事见《后汉书》卷六九《窦武传》,第2240页。
1702037032
1702037033 (44) 《后汉书》卷六七《党锢列传》,第2187页。
1702037034
1702037035 (45) 《后汉书》,第2187页。
1702037036
1702037037 (46) 据各人本传可知,窦武时为大将军,位比三公,且是实权人物;刘淑虽止于虎贲中郎将,但却是贤明宗室;陈蕃时为太尉。
1702037038
1702037039 (47) 据《党锢列传》及王畅、赵典本传,李膺时为司隶校尉、杜密时为太仆、王畅时为议郎(后为司空)、刘祐时为大司农、魏朗时为河内太守(旋转尚书)、赵典时为太常。此类职位或为九卿,或比两千石。
1702037040
1702037041 (48) 郭泰、夏馥为高士,宗慈时为议郎、巴肃时为修武令、范滂时为太尉掾属、尹勋时为汝南太守、蔡衍时为议郎、羊陟时为河南尹。
1702037042
1702037043 (49) 范晔在《陈蕃传》的末尾评说陈蕃道:“懔懔乎伊、望之业矣!功虽不终,然其信义足以携持民心。汉世乱而不亡,百余年间,数公之力也。”《后汉书》,第2171页。
1702037044
1702037045 (50) 皆见《后汉书》,第2186、2195页。
1702037046
1702037047 (51) 《后汉书》,第2225页。
1702037048
1702037049 (52) 袁宏在《后汉纪》卷二二《桓帝纪》中针对党锢中出现的种种情形议论说:“为仁者博施兼爱,崇善济物,得其志而中心倾之,然忘己以为千载一时也。为义者洁轨迹,崇名教,遇其节而明之,虽杀身糜躯,犹未悔也。故因其所弘则谓之风,节其所托则谓之流。自风而观,则同异之趣可得而见;以流而寻,则好恶之心于是乎区别。”(第432—433页)又认为章帝之后,“自兹以降,主失其权,阉竖当朝,佞邪在位,忠义之士,发愤忘难,以明邪正之道,而肆直之风盛矣。”(第433页)
1702037050
1702037051 (53) 事见《后汉书》之《窦武传》、《陈蕃传》。
1702037052
1702037053 (54) 《后汉纪》卷二三《灵帝纪》,第330—331页。
1702037054
1702037055 (55) 事见《后汉书·宦者列传》,第2525页。
1702037056
1702037057 (56) 《后汉书》卷六七《党锢列传》,第2189页。
1702037058
1702037059 (57) 《后汉书》,第2189页。
1702037060
1702037061 (58) 《后汉书·党锢列传》,第2189页。
1702037062
[ 上一页 ]  [ :1.70203701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