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37488
(271) 《后汉书》,第2775—2776页。
1702037489
1702037490
(272) 《后汉书》,第2776—2777页。
1702037491
1702037492
(273) 钟皓与年少于己的同郡陈寔交好,又与荀淑并为士大夫所归慕。故李膺常叹曰:“荀君清识难尚,钟君至德可师。”可见钟皓不仅为法律专家,其儒家德行也非常优秀。参见《后汉书》卷六二《钟皓传》。
1702037493
1702037494
(274) 皆见《杨伦传》,传在第2564—2565页。
1702037495
1702037496
(275) 《后汉书》卷八三《逸民列传》,第2774页。
1702037497
1702037498
(276) 董卓不杀卢植、黄琬,事见《后汉书》各人本传。
1702037499
1702037500
(277) 葛洪:《抱朴子外篇校笺·正郭》,第475页。
1702037501
1702037502
(278) 葛洪:《抱朴子外篇校笺·崇教》,第172页。
1702037503
1702037504
(279) 《后汉纪》卷二一《桓帝纪》“延熹二年”条,第408页。
1702037505
1702037506
(280) 《后汉书》卷六六《陈蕃传》,第2159页。
1702037507
1702037508
(281) 《后汉书》卷六七《党锢列传》,第2203—2204页。
1702037509
1702037510
(282) 《后汉书》卷六七《党锢列传》,第2212页。
1702037511
1702037512
(283) 余英时认为,这是汉末士大夫的“群体自觉”,是中国古代士人“以天下为己任之传统”的显著显现,其“根本精神实上承先秦之士风,下开宋明儒者之襟袍”。参见《士与中国文化》,第294—296页。
1702037513
1702037514
(284) 《后汉书》卷六七《党锢列传》,第2186页。
1702037515
1702037516
(285) 《后汉书》卷六七《党锢列传》,第2206页。
1702037517
1702037518
(286) 《后汉书》卷四五《周景传》,第1539页。
1702037519
1702037520
(287) 《后汉书》卷五三《申屠蟠传》,第1752页。
1702037521
1702037522
(288) 《后汉书》卷六二《陈寔传》,第2067页。
1702037523
1702037524
(289) 《后汉书》卷六七《党锢列传》,第2195页。
1702037525
1702037526
(290) 参见许倬云:《历史分光镜》,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83—89页。
1702037527
1702037528
(291) 按照余英时的“群体自觉”的说法,则交游的盛行又是文人自觉的表征,这种自觉在价值层面表现为士人之间的相互认同,在参与政治上是相互提携,在思想和文化交流上则是对政治与历史的批判和反思。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汉末儒学世家在学术和思想上的衰落,上述所谓的文化力量在汉末是以整个清流士人群体积极参与政治为依托的,而在魏晋时期,这种力量则是以世家大族的文化素养和政治参与为依托。
1702037529
1702037530
(292) 《后汉书》卷八三《逸民列传》,第2773页。
1702037531
1702037532
(293) 《后汉书》卷八一《独行列传》,第2688—2689页。
1702037533
1702037534
(294) 《后汉书》卷八一《独行列传》,第2693—2694页。
1702037535
1702037536
(295) 《世说新语·任诞》,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727页。下引只称《笺疏》。
1702037537
[
上一页 ]
[ :1.70203748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