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40295e+09
1702040295
1702040296 由此可以看出,戴逵反佛的主要特点有三:第一,用“自然分命”说论证善恶由个人的“性分”决定,而非由前世修行所致。而个人的“性分”又是由天地之性和五常之气决定,它们都是自然的产物,从而否定了超自然的佛教轮回说,这种说法企图用自然的原因说明人类的生命现象及人生遭遇,有其合理性。但却忽略了个人的修行及社会方面的原因对人生遭遇及生命的影响,最终倒向机械命定论。第二,用历史事实和现实的人生经验证明报应说的虚妄,反映了儒家的现实主义和经验主义倾向,这一点对后来的反佛人物有较大影响。第三,用“神道设教”思想肯定“神”的形式而否定“神”的内容和作用,这是儒家的一贯传统。这一传统的核心内容是对现实社会人生的肯定,反对追求彼岸世界,从而肯定仁义礼乐的存在价值。这也是儒家人文主义和道德主义的具体表现。
1702040297
1702040298 戴逵正是从这三点上展开对佛教善恶报应说的批评,揭开了中国历史上儒佛之争的序幕,戴逵的反佛思想,在东晋南北朝的儒学发展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1702040299
1702040300 (1) 《抱朴子外篇·刺骄》,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29、36页。
1702040301
1702040302 (2) “四友”:西晋惠帝时,“王敦、谢鲲、庾敳、阮修皆衍所亲善,号为四友”。(《晋书·王衍传》)
1702040303
1702040304 (3) 《抱朴子外篇·刺骄》,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第43页。
1702040305
1702040306 (4) 《抱朴子外篇·刺骄》,《抱朴子外篇校笺》,第36页。
1702040307
1702040308 (5) 严可均辑《全晋文》下,第1368—1369页。
1702040309
1702040310 (6) 范宁:《王弼何晏罪深于桀纣论》,《晋书·范宁传》,第1984页。
1702040311
1702040312 (7) (8) 《晋书·陶侃传》。
1702040313
1702040314 (9) 庾翼:《贻殷浩书》,《全晋文》卷三十七,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82页。
1702040315
1702040316 (10) 《晋书·王导传》,第1747页。
1702040317
1702040318 (11) 《晋书·戴邈传》,第1848页。
1702040319
1702040320 (12) 《通典》卷五十三《太学》引,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二册,第1465页。
1702040321
1702040322 (13) 《晋书·荀崧传》。
1702040323
1702040324 (14) 《宋书·礼志一》。
1702040325
1702040326 (15) (16) (18) 《宋书·礼志一》。
1702040327
1702040328 (17) 《晋书·袁瓖传》。
1702040329
1702040330 (19) 对葛洪生卒年的考察至今仍未统一:《中国大百科全书》、任继愈主编的《中国道教史》、卿希泰主编的《中国道教》等均采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序言》的说法,认为葛洪生于283年,卒于363年;《中国哲学大辞典》取葛洪生于284年,卒于364年;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取葛洪生于278年,卒于339年;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认为葛洪生于283年,卒于343年。
1702040331
1702040332 (20) 见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之《吴失》、《自叙》两篇笺,中华书局1997年版。
1702040333
1702040334 (21) 见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三卷第七章,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1702040335
1702040336 (22)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三卷,第270页。
1702040337
1702040338 (23) (24) 《中国思想通史》第三卷,第271页。
1702040339
1702040340 (25) 《抱朴子外篇·自叙》,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650—651页。
1702040341
1702040342 (26) 《外篇·自叙》,《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第715页。
1702040343
1702040344 (27) 《外篇·自叙》,《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第712页。
[ 上一页 ]  [ :1.70204029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