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42203e+09
1702042203
1702042204 胡寅批评颜之推“不知死生之故甚矣,不知鬼神之情状极矣”;陶贞一批评颜氏“虽谄佛,而实无以窥其微”;纪昀批评为“此公见解,只到此地位,亦莫知其然而然耳”。上述三人的批评,若从儒家立场看,确实抓住了颜氏的要害,若从现代的立场看,我们只能说,颜之推不是一位哲学家,也不是一位思想家,因此,他无论对佛教、道教,还是对儒学都缺乏理论修养。其《家训》一书的写作目的,也不是想在理论上阐述“性理之学”或“天人之际”,而仅在教诫子孙“务先王之道,绍家世之业”,“以正齐门内,提撕子孙”,即光大门庭,传家续业,这是封建社会一般士大夫所以训家的基本主题。
1702042205
1702042206 中国传统家庭不仅是社会生产的基本单位,也是中国文化表演的重要舞台,它对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给予了强烈的影响。《家训》一书所展示的内容,即是与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其中的儒家传统,礼法观念,对佛教、道教及巫鬼神仙的实用态度、现身说法的经验色彩、东西南北的风土人情、历史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以及官场的腐败、政治的得失、权力的沉浮、世代的兴衰等等,均融入颜氏一生的体验之中,并以其特有的方式著于书册,传于后世。因此,它最能真实地反映中国社会的变迁及那个时代士大夫的心理状态。从这一意义上说,《家训》一书可称为中国家庭教育的标本,是研究南北朝时期政治、思想、文化、道德、风俗及儒家真实面貌的极好教材。
1702042207
1702042208 (1) 《魏书·崔浩传》,《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25页。
1702042209
1702042210 (2) 《魏书·崔浩传》,第812页。
1702042211
1702042212 (3) 《北史·李先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978页。
1702042213
1702042214 (4) 《北史·太祖道武帝纪》,第19页。
1702042215
1702042216 (5) 《北史·太祖道武帝纪》,第21页。
1702042217
1702042218 (6) 《全后魏文》卷一,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页。
1702042219
1702042220 (7) 《魏书·太宗纪》,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64页。
1702042221
1702042222 (8) 《魏书·儒林传序》,第1842页。
1702042223
1702042224 (9) 《魏书》卷四下,第109页。
1702042225
1702042226 (10) 以上引文均见《魏书·世祖本纪》。
1702042227
1702042228 (11) 《魏书·释老志》,第3034—3035页。
1702042229
1702042230 (12) 《魏书·释老志》,第3033—3034页。
1702042231
1702042232 (13) 《全后魏文》卷二,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6页。
1702042233
1702042234 (14) 《全后魏文》,第19页。
1702042235
1702042236 (15) 《魏书·高允传》,第1077页。
1702042237
1702042238 (16) 《魏书·高允传》,第1078页。
1702042239
1702042240 (17) 以上均见《魏书·献文六王·咸阳王禧传》及《高祖纪》。
1702042241
1702042242 (18) 《魏书·高祖纪下》,第162—163页。
1702042243
1702042244 (19) 以上引文,均见《魏书·高祖纪下》。
1702042245
1702042246 (20) 见《魏书·释老志》。
1702042247
1702042248 (21) 《北齐书·文宣纪》,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53页。
1702042249
1702042250 (22) 《北齐书·樊逊传》,第614页。
1702042251
1702042252 (23) 《续高僧传》卷八,《大正藏》第50册0485页,1924—1934年大正一切经刊行会。
[ 上一页 ]  [ :1.70204220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