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43161e+09
1702043161 《易》之有卦,《易》之己形者也;卦之有爻,卦之己见者也。己形己见者可以言知,未形未见者,不可以名求。则所谓《易》者,果何如哉?此学者所当知也。(182)
1702043162
1702043163 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得于辞,不达其意者有之矣;未有不得于辞而能通其意者也。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予所传者辞也,由辞以得其意,则在乎人焉。(183)
1702043164
1702043165 从以上几条材料中可以看出,程颐所关注的,也正是王弼所关注的。他们对言、象、意、数(王弼实未言数)关系的探讨,其目的即在于解决本体与现象之间的关系。无论程颐将“意”视为“理”,还是王弼将“意”视为“道”或“无”,(实际上,王弼亦有“物无妄然,必由其理”)他们都力图通过言、象及数,去探求言、象、数这些具有表象功能意义存在的根据、根源或本质。这个根源、根据或本质,即是他们所共同追寻的哲学本体。然本体又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须通过具体器物的名象或言辞去表达,或从其社会意义说,即是探寻道德或名教存在的根据,从而论证道德或名教存在的合理性。因此,道德或名教便成了表达哲学本体的“言”或“象”。
1702043166
1702043167 可以说,探寻哲学本体的最高目的,乃在于本体与现象、天理与道德、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只要体用统一了,那么这个本体无论是称作“道”、“一”、“无”,还是称作“理”或“太玄”,其实质差别就不那么重要了。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程颐的本体论思维完全脱胎于王弼,其思维水平亦不高于王弼。而其体用论虽也渊源于王弼,但其“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表述,则明显高于王弼的体用论思维。程颐易学的独特贡献,不在于其本体论或体用论的运用,而在于把易学本体论直接纳入儒学,消解了王弼的道家痕迹,使本体论思维成为儒学的自觉。故《四库总目提要》称王弼易学“一变而为胡瑗程子,说以儒理”。从而使儒学结束了近千年的本体论及形上学不足的理论欠缺和尴尬。从此,儒家以全新的面貌登上宋代学术思想和社会政治舞台,演绎出儒家经学的全面复兴,并由此把儒学推向高峰。若饮水思源,其间不乏王弼之力也。
1702043168
1702043169 (1) 皮锡瑞:《经学历史》,台北:鸣宇出版社1980年版,第158页。
1702043170
1702043171 (2) 皮锡瑞:《经学历史》,台北:鸣宇出版社1980年版,第154页。
1702043172
1702043173 (3) 《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注引孔衍《汉魏春秋》,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23页。
1702043174
1702043175 (4) 《孔子家语》,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1702043176
1702043177 (5) 《三国志·魏书·王朗传》。
1702043178
1702043179 (6) 《三国·魏书·王肃传》。
1702043180
1702043181 (7) 《后汉书·杨震传》。
1702043182
1702043183 (8) 《后汉书·杨震传》注引《续齐谐记》曰:“宝年九岁时,至华阴山北,见一黄雀为鸱枭所搏,坠于树下,为蝼蚁所困。宝取之以归,置巾箱中,唯食黄花,百余日羽毛成,乃飞去。其夜有黄衣童子向宝再拜曰:‘我西王母使者,君仁爱救拯,实感成济’。以白环四枚与宝:‘令君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当如此环矣。’”此可反映后世对杨氏累世清德与儒学之褒誉。
1702043184
1702043185 (9) 洪亮吉《传经表》载《洪北江全集》,其图式为:伏胜——欧阳生——兒宽——欧阳生——(欧阳氏家学)——(欧阳氏家学)——欧阳高——林尊——平当——朱普——桓荣——桓郁——杨震——杨秉——杨赐——王朗——王肃。(转引自皮锡瑞《经学历史》,台北:鸣宇出版社1980年版,第151页注④。)
1702043186
1702043187 (10) 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汤用彤全集》第四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3页。
1702043188
1702043189 (11) 林忠军:《易纬导读》,齐鲁书社2002年版,第79页。
1702043190
1702043191 (12) 李鼎祚:《周易集解》卷二《坤》卦引,中国书店1984年版。
1702043192
1702043193 (13) 王弼:《周易略例·明象》,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09页。
1702043194
1702043195 (14) 李鼎祚:《周易集解》卷五《剥》卦引,中国书店1984年版。
1702043196
1702043197 (15) 李鼎祚:《周易集解》卷五《剥》卦引。
1702043198
1702043199 (16) 朱伯崑:《易学哲学史》第一卷,昆仑出版社2005年版,第273—274页。
1702043200
1702043201 (17) 《礼记·大传》郑玄注,《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62页。
1702043202
1702043203 (18) 《礼记·郊特牲》孔颖达疏,《礼记正义》,第892—893页。
1702043204
1702043205 (19) 《新唐书》卷十三,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33页。
1702043206
1702043207 (20) 《新唐书》,第334页。
1702043208
1702043209 (21) 《礼记注疏》引王肃《圣证论》,《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07—1508页。
1702043210
[ 上一页 ]  [ :1.70204316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