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45853
(1) 余嘉锡:《四库全书提要辩证》卷十,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65页。
1702045854
1702045855
(2) 汪吟龙:《文中子考信录》,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初版。
1702045856
1702045857
(3) 王立中:《文中子真伪汇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38年初版。
1702045858
1702045859
(4) 孙望:《蜗叟杂稿》,《王度考》原刊于《学术月刊》1957年第三、四期,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1702045860
1702045861
(5) 王冀民:《文中子辨》,《文史》第二十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
1702045862
1702045863
(6) 尹协理:《王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702045864
1702045865
(7) 段熙仲:《王通王凝资料正譌》,《文史》第二十七辑,中华书局,1986年版。
1702045866
1702045867
(8) 骆建人:《文中子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1990年7月初版。
1702045868
1702045869
(9) 邓小军:《唐代文学的文化精神》,台湾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
1702045870
1702045871
(10) 载《东岳论丛》1996年第6期,《新华文摘》1997年第2期转载。
1702045872
1702045873
(11) 杜淹:《文中子世家》,《全唐文》卷一三五,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68页。王福畤《录关子明事》,《全唐文》卷一六一,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650页。
1702045874
1702045875
(12) 王福畤:《录关子明事》,《全唐文》卷一六一,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650页;杜淹《文中子世家》,《全唐文》卷一三五1368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702045876
1702045877
(13) 薛收:《隋故徵君文中子碣铭》,《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三,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38页。
1702045878
1702045879
(14) 《文中子世家》,《全唐文》卷一三五,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68页。
1702045880
1702045881
(15) 《晋书·王接传》卷五十一,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435页。
1702045882
1702045883
(16) 《文中子·王道篇》卷一,《二十二子》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310页。
1702045884
1702045885
(17) 《二十二子》,第1312页。
1702045886
1702045887
(18) 薛收:《隋故徵君文中子碣铭》,《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三,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38页。
1702045888
1702045889
(19) 请见,即请其相见,或为隋代习用语,非后世专指登门请予接见义。后有“子与之言,归而有忧色”语,知于内府召请,非诣门造访。估计杨素等,尚无此雅量。所言之“归”,亦是于彼等衙署交谈后,归于长安客寓,非指归于河津也。长安经历非止一端,焉有时隔多日为此尚有忧色之理。十二策之作,当即以长安见闻为据。仁寿三年诣长安献策时有弟子随行,知其长安应举时,亦有弟子随行也。
1702045890
1702045891
(20) 《文中子·事君篇》卷三,《二十二子》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314页。
1702045892
1702045893
(21) 杜淹:《文中子世家》,《全唐文》卷一三五,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69页。
1702045894
1702045895
(22) 吕才:《王无功文集序》,《王无功文集》五卷会校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页。
1702045896
1702045897
(23) 见《王无功文集》五卷会校本,《前言》註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3页。
1702045898
1702045899
(24) 薛收:《文中子碣铭》,《全唐文》卷一三三,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38页。
1702045900
1702045901
(25) 王绩:《答程道士书》,《王无功文集》五卷会校本,卷第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59页。
1702045902
[
上一页 ]
[ :1.70204585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