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46413e+09
1702046413 (281) 《徂徕石先生文集上孙少傅书》卷十五,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73页。
1702046414
1702046415 (282) 《朱子语类》卷第十三,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24,225页。
1702046416
1702046417 (283) 《王阳明全集·语录一》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2页。
1702046418
1702046419 (284) 《王阳明全集·语录二》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45页。
1702046420
1702046421 (285) 《文中子集解·述史篇》,广益书局,1936年版,第47页。
1702046422
1702046423 (286) 《文中子集解·天地篇》,第12页;《事君篇》,第18页;《问易篇》,第34页;《立命篇》,第34页;《事君篇》,第21页。
1702046424
1702046425 (287) 《文中子集解·魏相篇》,广益书局,1936年版,第52页。
1702046426
1702046427 (288) 《文中子集解·王道篇》,第3页;《周公篇》,第32页,广益书局,1936年版。
1702046428
1702046429 (289) 《文中子集解·问易篇》,广益书局,1936年版,第31页,32页。
1702046430
1702046431 (290) 《文中子集解·立命篇》,广益书局,1936年版,第62页。
1702046432
1702046433 (291) 《文中子集解·事君篇》,广益书局,1936年版,第21页。
1702046434
1702046435 (292) (明)王文禄:《竹下寤言》卷一,《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北京新1版,第35页。
1702046436
1702046437
1702046438
1702046439
1702046440 中国儒学史 [:1702022397]
1702046441 中国儒学史 第三章 初唐儒学与反佛思想
1702046442
1702046443 中国儒学史 [:1702022398]
1702046444 第一节 唐初(唐高祖、太宗两朝)对儒家正统地位的确认
1702046445
1702046446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公元566—635年),字叔德,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出身于汉名将李广,西凉王李暠,西魏、北周以来的官宦贵族世家。祖父李虎系北周开国功臣,八柱国大将军之一,卒后追封唐国公;父李昺为北安州(湖北安陆)总管,柱国大将军。李渊七岁时袭爵唐国公。李渊又为隋文帝独孤皇后外甥,备受恩宠,先后任州刺史、郡太守、中央卫尉少卿。
1702046447
1702046448 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7年)任军事重镇太原留守。时属炀帝奢侈、腐化、大兴土木,对内实行暴政,对外不断发动战争,使得国困民穷,士庶离心,终于引发全国范围大规模农民起义。李渊父子趁机起兵反隋。大业十三年(617)末攻入长安,立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次年(618年)杨侑逊位,李渊即皇帝位,国号为唐,建元武德。进而消灭了各地割据势力,建立起一个统一的,比汉王朝还要强盛的大唐帝国。武德九年(626)玄武门之变后,他禅位太子李世民,自为太上皇。贞观九年(635)病逝,终年71岁。卒后议谥曰大武皇帝,庙号高祖。又称武皇。
1702046449
1702046450 一、李渊的谋略与政风
1702046451
1702046452 关于唐高祖为人,据《旧唐书·高祖本纪》载,渊为人“倜傥豁达,任性真率,宽仁容众,无贵贱咸得其欢心”(1)。是位一向颇得人望的人物。王通的弟子温大雅及两弟早在李渊幕府,随侍左右,参议所有的政治活动与谋划,以致李渊取得政权后曰:“我起义晋阳,为卿一门耳。”(2)其所撰《大唐创业起居注》所记李渊的为人及其政治军事行动则更为翔实可信。《起居注》曰:“帝性简质,大度豁如,前代自矜远嫌之事,皆以恕实行之,不为欺绐,自然反经合义,妙尽机权,类皆如此。”(3)而且“素怀济世之略,有经纶天下之心。接待人伦,不限贵贱,一面相遇,十数年不忘。山川冲要,一览便忆。远近承风,咸思托附。”(4)不仅天资仁厚,动合经权,而且胸怀远略,足智多谋。史臣于两《唐书》李渊起兵太原及攻取关中平定天下事迹与谋略,多所删略,以突出太宗世民的功绩,以致高祖李渊的功业多被隐没,后世史籍亦皆从其说。卒赖《大唐创业起居注》之存,方使后世得窥其实。
1702046453
1702046454 牛致功先生著《李渊建唐史略》,(5)始对李渊的历史活动作了较中肯的评价。阐明太原起兵之前,李渊虽得隋炀帝信任,而实受猜忌。因当时有“李氏当兴”谶谣,乃于朝中诛戮“诸李殆尽”(6)。又由于“高祖历试中外,素树恩德,及是结纳豪杰,众多款附”(7)。谶谣和声望都成为致命的危机,李渊的地位乃至性命皆已岌岌可危,于是为自全计,而有相机起事之念。曾多次分别与左右亲疏二三近臣密议谋划,而臣僚之间彼此并未公开,所以互相并不知情,一切由高祖李渊居中全盘掌控,待时而动。当群雄竞起亡隋之际,“高祖犹慎之又慎,迟回而不迫起,故秦王之阴结豪杰,高祖不知也,非不知也,(秦)王勇于有为,而高祖坚忍自持,姑且听之,而以静镇之也”。表面仍然忠于隋室,而时时处处假借各种名义为将来起事,做着充分的准备。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李渊起事的蛛丝马迹还是被其下属马邑郡丞李靖察觉,于是靖乃潜赴长安“上变”(下属告发上司或主人谋反谓之“上变”)。因兵乱阻于途而未能成功。李渊入长安获李靖,将斩之,幸赖世民救护得免。其后李渊亦用之不疑。平定江陵萧铣时,靖为宗室李孝恭副帅,“高祖以孝恭未更戎旅,三军之任,一以委靖”(8)。卒为唐室建立不世之丰功伟烈。时太宗世民少年英特,颇有乃父之风,亦早有反隋之意,倾心接纳儒士招揽英雄,暗中潜为准备。一旦向其父披露心迹,遂得以参预其事。加之随侍李渊身边,成为李渊依重的主谋之一。当时海内最主要的几支强敌也多仗李世民率军削平,其年虽未弱冠,已表现出一代领袖的素质与风范。所以后来高祖李渊曾对秦王李世民说:“首建大谋,削平海内,皆汝之功。”(9)至如《资治通鉴》所载:“上之起兵晋阳也,皆秦王世民之谋。”又说:“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10)否定李渊制订战略、指纵全局,平定天下,奠基唐政的功业,则有武断失考之过。
1702046455
1702046456 李渊创业之始,由于战略部署得当,战局指纵得法,信用将帅除个别如齐王李元吉等一二人外,尽皆称职。加之人心所向,所以能够在短期内削平群雄,统一天下。然其安天下之智谋亦甚可观,察其之待李密也,先推之以为盟主以安其心,使之牵制隋军及山东群雄;及密兵败来投,置之闲冗之位,“非扬之,又非抑之”,在于可退可进之间,以观其是否有诚意。及其无恒之心显露而后除之。所以史家多有评其善于玩弄阴谋权数者,而王夫之以为不然。其评高祖而有论“权”之语曰:“制天下有权,权者,轻重适如其分之准也,非诡重为轻、诡轻为重,以欺世而行其私者也。重也,而予之以重,适如其数;轻也,而予之以轻,适如其数;持其平而不忧其忒,权之所审,物莫能越也。”(11)所以高祖之对待降俘,或杀或留,权衡利弊,皆以天下之安为重,不可徒以仁义道德绳之。
1702046457
1702046458 高祖在位期间,除偶尔“政刑纰缪”,听信谗言,误杀功臣刘文静之外,其余所为尚无失德秽政,仍不失其为一代雄才伟略大有作为的明君。虽然太宗世民在责斥裴寂时说:“武德之政,间或弛紊,职公为之。”(12)实际上也委婉地透露了太宗对其父为政之失的批评。而且太宗也曾明确肯定高祖开国立基的功业,史载:“贞观八年三月甲戌,高祖宴西突厥使者于两仪殿,顾谓长孙无忌曰:‘当今蛮夷率服,古未尝有。’”又“置酒于未央宫,三品已上咸侍。高祖命突厥颉利可汗起舞,又遣南越酋长冯智戴咏诗,既而笑曰:‘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太宗上寿曰:“‘今上天垂祐,时和岁阜,被发左衽,并为臣妾。此岂臣智力,皆由上禀圣算’。高祖大悦,极夜方罢。”(13)因此没有理由否定高祖李渊为大唐开国立基,在政治、经济、刑法、外交、礼乐、教育、乃至文化等制度及政策诸方面,所确定的改革方向及具体立法所立下的不朽功绩。
1702046459
1702046460 李渊在攻取长安的过程中,高张王者之师,吊民伐罪的旗帜,所至“示宣行惠,知绥抚以德。使远者知有征无战。”为减少敌我双方将士的伤亡,对主张用武力强行攻城的将士说:“有征无战,是谓义师”(14),杀人得城,如何可用。“王者之师,有征无战”的战争观,既符合救民水火,代天伐罪的儒家思想,又是兵家军事战略的最高境界。最早是由诸葛亮提出。诸葛亮在《为后帝伐魏诏》中说:“夫王者之兵,有征无战;尊而且义,莫敢抗也。故鸣条之役,军不血刃;牧野之师,商人倒戈。”(15)在整个平定天下的过程中,李唐的将帅严格执行李渊的这一军事策略,皆能取得事半功倍,所至克捷的良好效果。在军旅之中,李渊能够身同士卒,櫛风沐雨,辛苦备尝,亲阅军务,宽以驭众。尝谓建成、世民曰:
1702046461
1702046462 启基创业,未有无功而得帝王者也。吾生自公宫,长于贵戚,牧州典郡,少年所为,晏乐从容,欢娱事极。饥寒贱役,见而未经,险阻艰难,闻而不冒。在兹行阅,并欲备尝。如弗躬亲,恐违天旨。尔等从吾,勿欲懈怠。今欲不言而治,故无所尤,庶愚者悦我宽容。智者惭而改过。(16)
[ 上一页 ]  [ :1.70204641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