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48052
1702048053
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自天地开辟,阴阳运行,寒暑迭来,日月更出,孚萌庶类,亭毒群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续,莫非资变化之力,换代之功。然变化运行,在阴阳二气,故圣人初画八卦,设刚柔两画,象二气也;布以三位,象三才也。谓之为“易”,取变化之义。既义摠变化,而独以“易”为名者,易纬乾凿度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130)
1702048054
1702048055
《易》一名而含三义,并且指出此三者,即是《易》的本质属性。(易者,其德也。)第一个属性是简易,即是说“易”是对客观实际化繁为简的集约性摹写,以便于把握;第二个属性是对事物变化规律的模拟;第三个属性有些费解,既云“变”矣,何得复云“不变”?实际“不易”云者,是说“万类皆变,唯其变者为不变”。譬如天地无时不在变中,天阴晴其在上,地流迁其在下;又,四时交替,暑往寒来;以及人生虽然“代代无穷已”,但永远存在父母子女的关系。此类属性及此类变化规律则是永恒不变的。即使现代已无“君臣”关系,恐怕也仅是变换名称,而实际是万变不离其宗的。
1702048056
1702048057
无论以学术类别还是以书名而论,易卦之“易”,究竟何所从来,古人提出多种解释。其字或从日月合文,或象蜥蜴之形,皆取其变化之义,此即其原初含义。至其规模已成,学理渐明,而有汉代《易纬》之“三义”。“易简、变易、不易”,基本上已经概括了“易”之所有蕴含,嗣后无论有多少意义的阐发与提升,都不越此三者范围之外。说明中国古代圣哲,一上来就准确地把握了认识世界与人生的锁钥,并发明了解析其生成与变化规律的方法,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见的卦爻组成的易卦。人类自从产生自觉以来,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是必须了解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并求预知其发展变化,以便采取相应的行动以适应或规避之。易卦就是根据既往经验,模拟生存环境及其规律所发明的一种解释自然和人生,并求预测其变化过程的系统模式。所以在易学的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第一个特征,即主要用于预测亦即卜筮。自其经过圣哲级别的王者按照不同的易理逻辑,重新布列卦序,并为每一卦和爻系辞之后,遂使“易”于卜筮之外,初步具有了指导人生认知世界的哲理性,因之也就具备了所谓“经书”的资格。仅就《周易》来看,这一点应该是没有疑义的。如果说在此一阶段,卜筮还是其主要功能,那么到春秋时代孔子作“十翼”之后,《易》之义理、哲理于是乎大明,人们从之认识、解说、把握甚至改造世界和人生的方向于是乎更加明确(虽然还有许多不足)。这也是不应存在疑议的。但是,“易”的卜筮功能并没有因此而消失,而是从此人们有了预测和把握未来的更为广阔的途径。比如可以通过现象、运用数据推算和哲理的分析,这些都得拜孔夫子讲易所赐。
1702048058
1702048059
孔颖达于《卷首》多处论及易卦之作者与时代。其引《周易·说卦传》“昔者圣人之作《易》也,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以此证明伏牺之易,已是六爻之重卦。愚以为其说可从。其事虽然难于证实,且亦难于证伪。古有其说,颖达又从而多方证明之,从逻辑上推衍,其说是可以成立的。惟此中所引文意,应须稍加辨正。《说卦》所谓“圣人之作《易》也,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易被误解为此天地人之道,非所本有,而是皆为圣人所立。余读帛书《易传》,见此数句作“位天之道曰阴与阳,位地之道曰柔与刚,位人之道曰仁与义”(131)。乃悟此“立”字,音义应作“位”字读解。道本为一,其位于天者,称之为阴阳,因其无形也;其位于地者,称之为刚柔,以其有形质也;其位于人者,称之为仁与义,以人为道德之存在也。
1702048060
1702048061
孔颖达还引证《乾凿度》之文,阐述了圣人“作易所以垂教”的深意:
1702048062
1702048063
故易者所以断天地,理人伦,而明王道。是以画八卦,建五气,以立五常之行;象法乾坤,顺阴阳,以正君臣、父子、夫妇之义;度时制宜,作为罔罟,以佃以渔,以赡民用。於是人民乃治,君亲以尊,臣子以顺,群生和洽,各安其性,此其作易垂教之本意也。(132)
1702048064
1702048065
目的在于说明“理人伦,明王道”,理顺人间社会秩序;“以佃以渔,以赡民用”,使百姓各安其生;顺应民情,使“群生和洽,各安其性”。方是其“作易垂教之本意”,或曰宗旨。
1702048066
1702048067
孔颖达在《周易正义序》中,进一步发挥斯意曰:
1702048068
1702048069
夫易者,象也。爻者,效也。圣人有以仰观俯察,象天地而育群品,云行雨施,效四时以生万物。若用之以顺,则两仪序而百物和;若行之以逆,则六位倾而五行乱。故王者动必则天地之道,不使一物失其性;行必协阴阳之宜,不使一物受其害。故能弥纶宇宙,酬酢神明。宗社所以无穷,风声所以不朽,非夫道极玄妙,孰能与於此乎?斯乃乾坤之大造,生灵之所益也。(133)
1702048070
1702048071
开宗明义地点出《周易》的学术品格,并非空泛无益的学问,而是体用兼备的行为指针。因之诫勉王者效法天地好生之德;不可逆乱和谐共处的人间秩序,“动必则天地之道,不使一物失其性;行必协阴阳之宜,不使一物受其害”如此则不惟生灵受益,自己声名亦可传诸不朽。突显了《周易》的训诫意义。
1702048072
1702048073
象数与义理之辨
1702048074
1702048075
“易者,象也”,离象不足以言易。譬犹人之有四肢百骸,离之,岂复有“人”哉?然则既有身体矣,还须更有精神,如此方是完人。此则如易之须有义理也。然而健全之精神亦须凭借健康的体魄而得,岂可弃躯体而独存?只可神游于八极而暂忘此身而已。《易》之象数、义理之辨大率若此。
1702048076
1702048077
《周易正义》独取王注,其对注本的选择,非据一己之好尚,自汉儒对易学象数,作尽发挥,已到转相祖述的地步,适值政治的变革,迫使《周易》学术向义理的方向转变。魏晋之际的王弼援道入儒,开辟了易学新境界。孔颖达因之评其《易注》曰:“唯魏世王辅嗣之注独冠古今。”孔序的评价及选择,与此前陆德明《经典释文》颜师古《五经定本》的观点一致,说明这也是符合时代要求的选择。唐初三种权威《五经》著述的一致认定,从而奠定了《周易》王注的权威性与合法性。王弼《周易注》虽侧重于义理的阐释,然其毕竟属于魏晋玄学系统,而玄学是集儒释道三位一体的学说,故而“其江南义疏,十有余家,皆辞尚虚玄,义多浮诞”。“虚玄”当为道家特点,或为阐述妙理所难免;“浮诞”则“义涉释氏”,与儒家义理相去悬远,渺不相及。即或偶有相通之处,亦皆貌似而神异。“既背其本,又违於注”,“非为教於孔门也”(134)。所以皆为孔颖达所摒弃,只可作为参照观点,必须重新作一部义疏,以正其义。
1702048078
1702048079
《周易正义》虽独取王弼注(包括韩康伯续注)为作疏底本,但并未墨守王注一家之言。而是每常言及象数,以明义理。这似乎并未违背“疏不破注”的惯例。说明《正义》与王注虽同样注重义理,而其运用“因象明义”的方法阐发义理,与王弼“超言绝象”而求义理,毕竟有所不同。一则踏实有据,一则微妙玄远,此则儒家经学与玄学经学之区别。其实王弼之易学也并非“尽黜象数”,仅是“得意忘象”而已。无象则无以得意,凭象得意,意得而后弃象。这本是易学的法则,虽王弼亦莫能外。只是王弼重意过度,致使在认识上(而非实际上)颠倒了两者的关系。如云:“夫易者,象也。象之所生,生于义也,有斯义然后明之以其物,故以龙叙乾,以马明坤,随其事义而取象焉。”(135)王弼用“有斯义然后明之以其物”,并举乾龙坤马为例,以证成其“象生于义”说。如果仅就易卦而言,须先明卦义,然后择物以象之。然而亦须彼物象并有与之相近之义也,物象之义实即彼物象之性质,刚健不息,乃乾与龙共取之义;负载致远,或为坤与马相近之义,故取其象以表卦义,龙、马之象,岂为乾坤之义而生者哉!此则智者千虑之失也。辨此意在说明义理与象数关系,实非扫而可除的。然则,两派易学又何以区别之。王弼易学旨在“扫象阐理”,即于“得意”之后,“弃象”而专谈义理,属于哲学的统绪。而汉易多在索象之后,继续探讨象与数本身的规律与体系,颇类天文物理学的研究。但汉易重象数,而忽略义理的发挥,其方法亦颇欠缺,虽有许多重大发现,但总体上是拘泥而忘返的。
1702048080
1702048081
孔颖达撰《周易正义》对汉易亦有所继承,并未忽略象数,只是舍弃其“定马于乾,案文责卦”(136)的僵固模式,采取“不可一例求之”,“随义而取象”(137)的灵活作法,要在于明义而已。根据《正义》义疏并不少见的此类例证,说明孔氏《正义》实为对汉魏《周易》注疏之学象数、义理两派的总结与超越。正如其于《序》文中所宣言的那样:
1702048082
1702048083
考察其事,必以仲尼为宗;义理可诠,先以辅嗣为本;去其华而取其实,欲使信而有征。其文简,其理约,寡而制众,变而能通。
1702048084
1702048085
“欲使信而有征”,则必须“去其华而取其实”。“实”指有象数依据之义理。这就不仅是治学方法的差异,也是为学方向的不同。《正义》既继承了汉魏时期易学研究的成果,复将易学从象数与玄学两个极端中摆脱出来,从而拨正了易学研究的方法与方向,这应该是《周易正义》最显著的成就。
1702048086
1702048087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王注孔疏说:王注产生之后,曾引起学界的长期辩论,象数与义理,“此扬彼抑,互诘不休。至颖达等奉诏作疏,始专崇王注而众说皆废”。认为《正义》专注一家,“显然偏袒”(138)。看来,四库馆臣并未细考《正义》疏文,甚至失考于学术大势。无怪乎刘玉建批评说:“四库馆臣认为孔氏墨守王弼一家之言的说法,实是一种偏见。”(139)
1702048088
1702048089
有无之辨
1702048090
1702048091
有无之辨,自古固存。道家持无,儒家持有,此亦就大率而言之。其实有无之关系,几如形影之不可暂离。虽老子亦不能离有以说无。只是两家之学各有所侧重而已。如此则不惟决定了两家哲学的不同取向,甚而影响到对待现实人生的态度。如老子反对有为主张“绝圣弃智”,而孔子认为无为是至高境界,只可行之有于尧舜时代,现实中,只能奉行有为政教。在哲学观上,两家原本截然分明的分歧,经过两汉时期的各自演化,及汉儒的积极融合,至魏晋之际已有冶儒释道三学于一炉的玄学产生,岂止是“援道入儒”而已。王弼之玄学易论,持道体本无之义。如论“大衍之数”,“其用四十有九。则其一不用”者,即是“寂然至无”之道体。此道体既非数目之“一”,亦非与“四十九”对立之“一”,而是“演成天地之数、生发万物之有”的宗主,即其所谓“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数而数以之成”的“易之太极”。孔颖达《正义》虽选择王注为蓝本,但却没有完全接受其哲学思想。《正义卷首》论有无曰:
1702048092
1702048093
易之三义,唯在於有,然有从无出,理则包无,故乾凿度云:“夫有形者生於无形,则乾坤安从而生?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谓之浑沌。浑沌者言万物相浑沌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是知易理备包有无,而易象唯在於有者,盖以圣人作易,本以垂教,教之所备,本备於有。故系辞云:“形而上者谓之道”,道即无也;“形而下者谓之器”,器即有也。故以无言之,存乎道体;以有言之,存乎器用;以变化言之,存乎其神;以生成言之,存乎其易;以真言之,存乎其性;以邪言之,存乎其情;以气言之,存乎阴阳;以质言之,存乎爻象;以教言之,存乎精义;以人言之,存乎景行。此等是也。(140)
1702048094
1702048095
认为“易理备包有无”,亦即兼容道器。故谓“形而上者谓之道,道即无也;形而下者谓之器,器即有也”。认为形而上的道即是“无”,故又曰:“以无言之,存乎道体;以有言之,存乎器用”,是说易理由无言之,则表现为道体;以有言之,则表现为器用。如“唯在於有”的易象,即属于器用的范畴。然后又从道器两方面,列举了四对范畴,八个侧面,说明了易理的表现形式与丰富内涵。易理虽然备包有无,但是圣人作易的初意,却似乎只在于“垂教”。所以颖达说:“盖以圣人作易,本以垂教,教之所备,本备於有。”“有”是可见、可说、而且可以模仿而行,是教化必具的条件,当然不可见的“道”,亦必将随之与俱。由此可知,所谓“行道”,必须资“有”以与之俱行,否则就将成为空言。正如其于《序》中所言:“原夫易理难穷,虽复‘玄之又玄’,至於垂范作则,便是有而教有。”没有“玄之又玄”的道,则不能阐明“易理之难穷”,道虽则无所不在,却是只可理喻,不可感知的存在;虽然可以化人,却难于直接用以垂教,所以说“垂范作则”,还必须拿出实际行动,用可见的“有”来完成使命。实即体现了“道体器用”说。
1702048096
1702048097
《周易·系辞传》多次论及道器,如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形乃谓之器”等。最具哲学意味的表述是提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命题,孔颖达《正义》论曰:
1702048098
1702048099
道是无体之名,形是有质之称。凡有从无而生,形由道而立。是先道而后形;是道在形之上,形在道之下。故自形外已上者谓之道也,自形内而下者谓之器也。形虽处道器两畔之际,形在器而不在道也。既有形质,可为器用,故云“形而下者谓之器”也。(141)
1702048100
1702048101
《正义》沿袭王注引进“有、无”概念诠释“道、器”的途径,深入分析了“道”、“器”范畴,认为居于“形”之上者为抽象的“道”,表现为只可理喻而不可感知的阴阳变化之理(如昼夜的转换虽可感知,而道只是其所以转换之理);居于“形”及其以下者,则为具体之“器”,表现为可见可闻具有形体的物质状态,包括声音、文字以及《周易》卦、爻的构成形式在内。孔颖达的论旨,在于“先道而后形”。即物之生成,必有其可生之理在先,也就是逻辑在先的理念。是以先后和内外的概念解释形之上下的范畴。并以无或道为体,而以有或器为用,有无体用兼备,道器相须为用,如此解析“道”“器”之辩证关系,颇具匠心。自魏晋王弼韩康伯援道入儒,至孔颖达复会通儒、玄。这种以有、无释道、器的论易方法,已趋成熟。对开启宋明理学道器论之产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然而有无毕竟不属儒家的哲学范畴,虽然儒家亦有“无极而太极”之论,赞成“上无为而下有为”之说,可是既借用道家之“无”以论“道”,则依然易流入“虚无”之论,而“道”在儒家理学看来,亦是“实理”,不可以“虚无”视之。于是,北宋张载、二程大张理学之帜,一扫虚无之弊。张载说:“大易不言有无,言有无,诸子之陋也。”(142)理学家以理、气解释道、器,认为道在器中,即器以求道,道、器不可二分,言“有生于无”,即是道、器分而为二;理学家更以理、气解释道、器,理和气不可谓无,人之耳目闻见能力有限,人见其无者实皆是有,世界从根本上说是有,而无所谓无。从而将道器论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来认识。与其谓宋明义理之学承袭魏晋而来,不如说是继承了魏晋“得意忘言”的治学方法,魏注唐疏,曾借道家“有无”玄妙之理,解说大易“道器”幽赜之义,至宋理学出,但重义理,而弃其有无之论,亦可谓得鱼忘筌矣。
[
上一页 ]
[ :1.70204805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