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48575e+09
1702048575 唐末五代社会虽处风雨飘摇之中,但各朝政府仍然十分重视经籍与文教的存废与维持。由于五代雕版印刷术的进步,推动了经籍、字样书的发展和普及。后唐宰相冯道、李愚皆重经学,因“尝见吴蜀之人,鬻印板文字,色类绝多,终不及经典。如经典较定雕摹流行,深益于文教矣。乃奏闻。敕下儒官田敏等,考较经注。敏于经注,长于《诗》、《传》,孜孜刊正,援引证据,联为篇卷,先经奏定而后雕刻。乃分政事堂厨钱及诸司公用钱,又纳及第举人礼钱,以给工人”。即“长兴三年二月,中书省奏请依石经文字刻九经印板”事。(309)然此役至后汉乾佑年间方始雕板完毕。中国从此有了雕版印行的经籍,减少了公私抄本的文字讹误。后周又继印发行了雕版《五经文字》和《九经字样》。无疑是在经籍普及与文字规范方面的一大进步。
1702048576
1702048577 此后,直至南宋时确认《孟子》为“经”,合晚唐确认的十二经,成为至今传世的《十三经》。
1702048578
1702048579 参考文献
1702048580
1702048581 [1]刘丰《百年来〈周礼〉研究的回顾》,《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1702048582
1702048583 [2]孙景坛《〈周礼〉的作者、写作年代及历史意义新探》,《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10期。
1702048584
1702048585 [3]周书灿《20世纪以前的〈周礼〉学述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1702048586
1702048587 [4]吕友仁《〈周礼〉概说》,《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1702048588
1702048589 [5]杨天宇《略述〈周礼〉的成书时代与真伪郑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1702048590
1702048591 [6]马增强《〈仪礼〉与礼学研究》,《西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1702048592
1702048593 [7]马增强《〈仪礼〉研究及其意义》,《长安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1702048594
1702048595 [8]陈其泰《春秋公羊学说体系的形成及其特征》,《山东大学学报》,2002年6期。
1702048596
1702048597 [9]刘国民《论〈公羊传〉对〈春秋〉的解释》,《湖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1702048598
1702048599 [10]平飞《〈公羊传〉“以义解经”的义理呈现》,《船山学刊》,2008年第1期。
1702048600
1702048601 [11]平飞《〈公羊传〉“以义解经”的特质发微》,《孔子研究》,2008年第4期。
1702048602
1702048603 [12]平飞《〈公羊传〉“以义解经”的意图探析》,《现代哲学》,2008年5期。
1702048604
1702048605 [13]文廷海《春秋谷梁学思想探研——关于经典文本的层累性解读》,《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1702048606
1702048607 [14]秦平《20世纪以来〈春秋穀梁传〉研究综述》,《孔子研究》,2007年第6期。
1702048608
1702048609 [15]张高评《台湾近五十年来〈春秋〉经传研究综述》(上、下),《汉学研究通讯》,23:3(总期91期)公元2004年8月;《汉学研究通讯》23:4(总92期)公元2004年11月。
1702048610
1702048611 [16]吴丽君《〈唐开成石经〉刊刻的社会背景综述》,《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5卷第1期。
1702048612
1702048613 [17]路远、唐国学《〈五经壁本〉考—从〈五经壁本〉到〈开成石经〉》,《文博》,1997年2期。
1702048614
1702048615 (1) 《隋书·房晖远传》卷七五,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716页。
1702048616
1702048617 (2) 《隋书·刘焯传》卷七五,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718页。
1702048618
1702048619 (3) 《隋书·经籍志一》卷三十三,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48页。
1702048620
1702048621 (4) 《隋书·褚辉传》卷七五,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723页。
1702048622
1702048623 (5) 《隋书·儒林传序论》卷七五,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707页。
1702048624
[ 上一页 ]  [ :1.70204857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