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50251
1702050252
(182) 《通典·序》卷一,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页。
1702050253
1702050254
(183) 《通典·食货十二·轻重》卷第十二,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95页。
1702050255
1702050256
(184) 《通典·序》卷一,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页。
1702050257
1702050258
(185) 《通典·食货七·户口》卷第七,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56页。
1702050259
1702050260
(186) 《通典·食货十二·轻重》卷第十二,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95页。
1702050261
1702050262
(187) 《通典·食货七·后论》卷第七,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58页。
1702050263
1702050264
(188) 《通典·食货四·赋税上》卷四,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69页。
1702050265
1702050266
(189) 《通典·食货十二·后论》卷十二,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95页。
1702050267
1702050268
(190) 《通典·食货一·田制上》卷一,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页。
1702050269
1702050270
(191) 《通典·食货一·田制上》引董仲舒语,卷一,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9页。
1702050271
1702050272
(192) 《通典·食货七·后论》卷第七,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57页。
1702050273
1702050274
(193) 《通典·食货十二·后论》卷十二,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94页。
1702050275
1702050276
(194) 《通典·食货七·后论》卷第七,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57页。
1702050277
1702050278
(195) 《通典·食货十二·后论》卷第十二,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95页。
1702050279
1702050280
(196) 《通典·食货十二·后论》卷第十二,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95页。
1702050281
1702050282
1702050283
1702050284
1702050286
中国儒学史 第六章 盛唐时期的儒学及其在文化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1702050287
1702050288
唐代历史发展至开元盛世,无论是疆域的辽阔还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繁荣兴盛,都展现了空前未有景况,达到世界的高峰,成为世界的中心,故而史称这一历史时期为“盛唐”。盛唐时期所展现的文化风貌被称之为盛唐气象,这一时期所发出的声音,被称之为盛唐之音。盛唐气象,因之成为中国文化历史至高点的重要标识,而其奠基与发端却肇始于初唐的贞观之治。
1702050289
1702050290
盛唐气象是盛世文明全方位的展现,其最直观的突出表现,便是李杜王孟等“光焰万丈”,与日月争辉的动人歌诗和张说、苏颋以“燕许大手笔”驰誉文坛,雍容华贵,气势雄浑的高文典册;以及沉雄浑厚,风神整峻,素有“颜筋柳骨”之誉的颜柳书法,(1)堪与“曹衣出水”媲美,具有“吴带当风”神韵的吴道子绘画,各个领域均呈现出登峰造极、精妙入微而又恢廓大度的艺术风格,因以汇统归之曰“盛唐气象”。然而愚以为“气象”也者,乃是其生存状态、文化根基、艺术修养、思想内蕴之外在展现,一种艺术风神的养成及其发皇光大,必有其浸成社会整体风貌的所以然在。故曰“盛唐气象”的呈现,有其更为深厚的社会根基与深远的历史原因,非突如其来,一朝一夕之故也。于现实而言,实赖整个社会思想文化诸因素的相互激荡、支撑而后可;于历史而言,则唐初诸帝,特别是贞观朝太宗君臣在平定战乱,恢复经济的同时,迅速确立以民为本,胡汉一体的立国方针;以儒为主,三教并举的宗教政策;总结历代兴亡教训,撰修八朝史志,引为施政借鉴;整合汉魏六朝经学,撰著《五经正义》,确立思想主旨;以及兴复礼乐,制定法度,莫不是亘古罕见的大匠手笔。卒用软硬结合,虚实相应诸举措,使一个疮痍满目,人心浮动的国家迅速地步入国富兵强,民心安定的儒治社会,史称贞观之治。欧阳修《新唐书·太宗本纪》赞扬太宗曰:“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2)其文治武功,所展现的恢弘气度、博大胸怀与进取精神,说明“盛唐气象”之精髓早已孕育肇端于贞观之世。
1702050291
1702050292
唐玄宗平乱登基之后,尽复太宗遗规,奉行初唐制定的基本国策,使“贞观之风,一朝复振”。致力于富国强兵,繁荣经济的同时,扩大儒学教育,开科取士,亲撰《孝经》和《老子》注疏,修定《开元礼》,编纂《大唐六典》,于中国礼法社会的确立,良风美俗的养成,做出杰出贡献。
1702050293
1702050294
开元之治的各项举措,表现了更加开放的文化心态,而且莫不合于天心民意(所谓天心者,事物发展之客观规律也)。儒治之下的富国强兵,主张协和万邦;儒治之下的礼法制度,旨在建立发展的秩序;儒治之下的开科取士,更为士子进取开辟了广阔的进身之路,社会于是愈加安定,经济于是愈加繁荣,文化亦于是愈加昌盛,这使朝野上下,无不充满着强烈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愈加激发了儒家士子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拯世济民,致君尧舜的信念,更是不以顺逆险夷而易其初心。以主人公的姿态讴歌盛世,抨击现实,睥睨一世,雄视百代,发而为歌诗,抒而为文章,挥洒翰墨而为书法绘画,焉有不雄浑沉郁、汪洋恣肆者乎!动既如此,静亦如之,心灵的安宁,境遇的闲适,如身心之自由,如草木之逢时,莫不奔赴笔端,发而为歌诗绘事之极致,此亦当是盛世气象题内应有之义。如此看来,富有包容雅量的儒治精神和礼法社会,不惟是“盛唐气象”实质的精髓内蕴,且亦是“盛唐之音”存续的社会根本保障。因述盛唐儒学与其在制度层面的建设落实,对中国礼教(实为礼法之教)社会之形成,所起的模范决定作用。
1702050295
1702050296
1702050297
1702050298
1702050300
中国儒学史 第一节 唐玄宗的崇经(孝经注)及其影响
[
上一页 ]
[ :1.70205025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