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50736e+09
1702050736 三、《大唐开元礼》在礼制史上的地位与意义
1702050737
1702050738 作为大唐盛世辉煌的产物,《大唐开元礼》代表着中古礼乐文明发展的最高阶段。在中国礼制史上,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为了阐述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与意义。还得简略地回顾一下礼制的历史。作为上古三代礼乐遗存的“三礼”,尤其《周礼》和《仪礼》简直就是一个包罗万象,体系庞杂的礼乐系统,举凡社会风习、官制政令、名物礼仪、兵刑法律、农工虞商,成为几乎无所不包而又缺乏明确类目的百科全书,加之百家异说,从政者难于从中按需取用。秦汉以后,官制与法律逐渐从中脱离,成为专门的体系,礼仪作为朝章典制一个独立系统,也变得明晰起来,遂渐次形成以“五礼”为纲目的礼典。
1702050739
1702050740 五礼之名初见于《周礼》,《春官·大宗伯》有吉、凶、宾、军、嘉诸礼之分述,而《地官·保氏》始出现“五礼”之文,而且是与六艺、六乐以及射、驭、书、数并列而言。至东汉郑玄作注,始指明曰:“五礼:吉、凶、军、宾、嘉也。”(189)郑玄对五礼的概括分类,遂成为后世礼仪的基本框架。东汉末期朝廷制定的礼典,才明确地将礼仪概括为“五礼”。历魏晋以迄六朝,各代裁定《仪注》大典皆以“五礼”为线索进行编撰。
1702050741
1702050742 隋朝“寰区一统,文帝命太常卿牛弘集南北仪注,定《五礼》一百三十篇”。实现了南北礼学的合流。炀帝又在广陵重加修订,谓之《江都集礼》,“由是周、汉之制,仅有遗风”(190)。可见隋朝新礼已是古代礼仪集大成之作。其于古礼搜逸补遗或许超迈前代,然而终嫌缺乏刊削与拓新。
1702050743
1702050744 唐高祖定鼎长安,“未遑制作,郊庙宴享,悉用隋代旧仪”。贞观年间,“偃武修文”,国事大定,唐太宗乃令房玄龄、魏征并礼官学士修改旧仪。这次修礼再次显示了贞观君臣勇于改制创新的气魄。太宗“更创新乐,兼修大礼”,魏征称其“自我作古,万代取法。”(191)而魏征的修礼原则则是:“随时立法,因事制宜。自我而作,何必师古。”(192)一上来就对《隋礼》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刊削。如房玄龄等与礼官述议,以为祭祀“五天帝、五人帝、五地祇,皆非古典,今并除之。又依礼,有益于人则祀之。神州者国之所托,余八州则义不相及。近代通祭九州,今除八州等八座,唯祭皇地祇及神州,以正祀典”。又以为汉世封禅之法,“不在经诰,又乖醇素之道,定议除之”。又以旧礼禅梁甫于山上,“乃乖处阴之义。今定禅礼改坛位于山北”。增加皇太子入学、天子大射、陈兵太社、农隙讲武、养老于辟雍等礼,“皆周、隋所阙,凡增多二十九条”。还于凶礼中特增“《国恤》五篇”。“余并准依古礼,旁求异代,择其善者而从之。太宗称善,颁于内外行焉。”(193)《贞观新礼》与《隋礼》相比,重要的区别是重新排列五礼顺序,将凶礼移于最后,定为吉、宾、军、嘉、凶。既按照事物发展的次序排列,又用以象征太平之治对待吉凶的态度。
1702050745
1702050746 高宗《显庆礼》是因为“《贞观礼》节文未尽”,诏令重修,虽然增加了三十余卷,但由于“其文杂以式令”,且多“希旨傅会”之目,如避讳天子丧礼,竟然删除《国恤》之篇;所增篇目又“事不师古”,故而“议者皆以为非”。因此导致临事参酌旧礼,使礼典处于“无复定制”的状态。
1702050747
1702050748 玄宗朝由张说、萧嵩前后主持编修的《大唐开元礼》,参酌折衷于《贞观》、《显庆》二礼,增至一百五十卷之多。其所增益刊削的标准,则多继承贞观君臣“自我作古”的精神。其实,这并不违背古代制礼的原则。如《礼记·礼运篇》谓:“故礼也者,义之实也。协诸义而协,则礼虽先王未之有,可以义起也。”(194)即只要合乎礼意,完全可以因时适宜地新制或改作。南宋宰相周必大尝拟作一篇《开元礼序》,亦曾阐述此理曰:“盖古今之不同,质文之迭变,虽先王未之有者,可以义起。奈何区区残编断简,泥古而窒今,使我朝盛典不传于后世耶?”完全肯定了这种自我作始的制礼精神。周必大还对礼典制作的意义及唐之三部礼典做出评价曰:
1702050749
1702050750 朝廷之所用,有司之所守,非一定之论,则内外无所适从;非不刊之书,则子孙无所取法。今自贞观而至显庆,阅岁未久,二礼之不同,固未害损益之义也。然既出义府傅会,则非所谓一定之论,猥杂百司令式,则非所谓不刊之书。惟开元皇帝励精政治,有意太平,故能遴选儒臣,厘正钜典。惟坚等辩博通贯,体上之意,故能不泥不肆,克辑成书。自时厥后,朝廷有大疑,不必聚诸儒之讼,稽是书而可定。国家有盛举,不必蕝野外之仪,即是书而可行。世世守之,毋敢失坠,不其休哉。(195)
1702050751
1702050752 认为《开元礼》是一部“不刊之书”,此后,“朝廷有大疑,不必聚诸儒之讼,稽是书而可定”。国家举行盛大典礼,按书施行,也不必再到郊野摆布茅束进行预演了。从此结束了历朝各代聚讼千年纷纶不已的礼仪之争。
1702050753
1702050754 《开元礼》于《贞观礼》采撷既多,然两者最大的不同,是质文之别。贞观制礼之时,疮痍未平,国力方复,故其时尚质尚简,凡“乖醇素之道者,定议除之”。所谓“节文未尽”者,节指仪节,文指文饰。有重本轻文的倾向;及至开元盛世,玄宗为好文之君,张说为文儒之雄,又志在粉饰盛时,其所修订之礼典重文的倾向可想而知,这从封禅泰山的规模铺张与礼器之豪华亦可窥见一斑。《礼记·礼器》有云:“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正义》释曰:“礼虽用忠信为本,而又须义理为文饰也。得理合宜,是其文也。”“忠信为本易见,而义理为文难睹。”其实与本相对之文,还应该包括表现本实的形式,如礼器与仪节等。所以孔颖达又说:礼文之“丰俭随时也”。(196)汉代扬雄则曰:“实无华则野,华无实则贾,华实副则礼。”注云:“华实相副,然后合礼。文质彬彬,然后君子。”(197)《开元礼》便是与开元盛世相副,在丰实物力基础上绽放的文明华彩。
1702050755
1702050756 《开元礼》颁行后的第四年,玄宗骄侈之心日增,“制令礼官议加笾豆之数及服制之纪。太常卿韦縚奏请加宗庙之奠”。崔沔建议曰:“当申敕有司,祭如神在,无或简怠,勖增虔诚”,“新鲜肥浓,尽在是矣,不必加于笾豆之数也”。产生了一定遏制效果。崔沔同时还有一段名言曰:“我国家由礼立训,因时制范,考图史于前典,稽周、汉之旧仪。”(198)意指《开元礼》即是国家隆礼而立之法则,是考稽周汉古礼旧仪,因时所制的规范,应予遵守。这是对《开元礼》权威的首次说明与肯定。
1702050757
1702050758 《大唐开元礼》确是古代礼制的集大成者,上承周秦汉魏,下启宋元明清,在中国古代礼制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此后各朝制礼,或官修、或私撰,皆祖周公而宗开元。《开元礼》颁行后约七十年,杜佑在所著《通典·礼典》赞叹说:“于戏!百代之损益,三变而著明,酌乎文质,悬诸日月,可谓盛矣!”《通典·礼典》共一百卷,以六十五卷篇幅,述上古至唐代诸礼之沿革;以三十五卷,撰为《开元礼纂类》,声明是“悉依旧文,敢辄有删改”,“冀寻阅易周,览之者幸察焉”(199)。节取章目,重排礼序,可视为《开元礼》的节本或纲目,且论之曰:
1702050759
1702050760 通典之所纂集,或泛存沿革,或博采异同,将以振端末、备顾问者也,乌礼意之能建乎!但前古以来,凡执礼者,必以吉凶军宾嘉为次;今则以嘉宾次吉,军凶后宾,庶乎义类相从,始终无黩云尔。(200)
1702050761
1702050762 《开元礼》循贞观之旧,将凶礼改置“五礼”之末,根据这一原则,杜佑《开元礼纂类》复将《开元礼》原定的五礼次序:“吉、宾、军、嘉、凶”,调整为“吉、嘉、宾、军、凶”。将嘉礼提为第二,使礼制在国家礼典的顺序更为合理。实际上,唐礼是把礼制的性质按照礼意,区分为吉凶两种,宾、嘉均属于吉庆性质,故尔以类相从,列于吉礼之次;军礼介乎两者之间,因为兵凶战危,无论战争胜负,战场与阵亡将士总是须要凭吊的,所以列于凶礼之前。进一步体现了“事有本末,知所先后”和以生民为本的礼乐观念。
1702050763
1702050764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开元礼》曰:“讨论古今,斟酌损益,首末完具,粲然勒一代典制”,“诚考礼者之圭臬也”(201)。
1702050765
1702050766 《新唐书、礼乐志》谓:《大唐开元礼》书成,“唐之五礼之文始备,而后世用之,虽时小有损益,不能过也”(202)。是说有关五礼的仪注至唐而大备,然而任何一部典则,只能提供一个基本准则,临时临事取用,还须根据具体情况予以损益调整,但都不会超过其所具有的权威性。据《唐会要》载,贞元二年,德宗敕令:“开元礼,国家盛典,列圣增修。今则不列学科,藏在书府。使效官者昧于郊庙之仪,治家者不达冠婚之义。移风固本,合正其源。自今已后,其诸色举人中,有能习开元礼者,举人同一经例。”(203)将之列入正式的考试科目。
1702050767
1702050768 按照唐人自己的说法,“《开元礼》者,其源太宗创之,高宗述之,元宗纂之,曰《开元礼》,後圣于是乎取则。其不在礼者,则有不可以传”(204)。即是说《开元礼》是唐代前期几代人心血的结晶。不仅是对有唐,也是对自周公制礼以来历代礼典的总结与集大成,无疑是中国礼仪发展史上卓然特立的一座丰碑。
1702050769
1702050770 《大唐开元礼》作为一代典制,全书体例严谨,内容广博,系统详明,巨细靡遗,因而成为古代礼乐典制的渊薮。礼仪与礼制,虽非政治,却决定了治国临民的行事风格;虽非宗教,却令人产生诚悫敬畏之心;虽非法典,却具有法律的约束效力;虽非道德,却能提升人之心灵境界;虽非艺术,却予人文雅高贵的仪态美感。总之,其为现代社会学科所无法涵盖,却又可以贯通于所有人文领域,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人生多重关系的系统方式;属于中国先贤原创与特有的人文学术,则是确定无疑的。
1702050771
1702050772 作为国家盛典的《大唐开元礼》,从国家祭祀大典到重文视学的释奠;从协和万邦待人接物的宾礼,到农隙讲武冬狩畋猎的军备;从冠婚乡射饮酒投壶的嘉礼,再到赈抚凶年、劳问疾苦、丧葬吊祭服制等凶礼处理程式,无不周详备载。重要的仪节还配以相应的音乐,令人庄敬之心肃然而生。举凡上自帝王,下至百僚,以及士大夫阶层的政治活动与日常生活都作有详尽规定。并已涉及平民的礼仪规范,开启了“礼下庶人”的发展趋势。诚所谓“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205)者矣。作为一种可见的充满诗意的礼仪行为,渗透到当时乃至后世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士农工商,朝野风尚等各个领域之中,对中国礼教社会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702050773
1702050774 总之,《大唐开元礼》作为“今王定法”,“一代典制”,既是开元之治国力雄厚民心所向的产物,又集中地反映了开元时代文明鼎盛意气昂扬的盛唐气象。中国从此成为名副其实的“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其历史作用及现实意义都是不可以低估的。
1702050775
1702050776 参考文献
1702050777
1702050778 [1]赵澜《〈大唐开元礼〉初探—论唐代礼制的演化历程》,《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5期。
1702050779
1702050780 [2]赵澜略论《〈开元礼〉的制定与封建礼制的完备化》,《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1702050781
1702050782 [3]吴丽娱《营造盛世:〈大唐开元礼〉的撰作缘起》,《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3期。
1702050783
1702050784 [4]吴丽娱《新制入礼:〈大唐开元礼〉的最后修订》,《燕京学报》,2005年第19期。
1702050785
[ 上一页 ]  [ :1.70205073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