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51486
(262) 《唐会要·庙议下》卷十六,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340页。
1702051487
1702051488
(263) 《全唐文·吕温·代郑相公请删定施行六典开元礼状》卷六百二十七,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326页。
1702051489
1702051490
(264) 《周礼注疏·天官·大宰》卷二,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8页。
1702051491
1702051492
(265) 《唐六典·中书省》卷第九,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80-281页。
1702051493
1702051494
(266) 《旧唐书·徐坚传》卷一百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176页。
1702051495
1702051496
(267) 《旧唐书·韦述传》卷九十七,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056页。
1702051497
1702051498
(268) 《旧唐书·张说传》卷九十七,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056页。
1702051499
1702051500
(269) 《曾巩集·奏状》卷第三十四,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88页。
1702051501
1702051502
(270) 《新唐书·刑法志》卷五十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07页。
1702051503
1702051504
(271) 《册府元龟·帝王部·发号令五》卷六六,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734页,738页。
1702051505
1702051506
(272) 《全唐文·吕温·代郑相公请删定施行六典开元礼状》卷六百二十七,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326页。星周六纪,即是星纪六周,星纪一周为12年。
1702051507
1702051508
(273) (唐)李涪:《李氏刊误·舅姑服》卷下,丛书集成初编812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6页。
1702051509
1702051510
(274) 《韩非子集释·外储说右下》卷十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759页。
1702051511
1702051512
(275) 《孔子家语·刑政第三十一》卷七,百子全书本,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页。
1702051513
1702051514
(276) 陈顾远:《中国法制史概要》,台北:三民书局,1977年版,第78页。
1702051515
1702051516
(277)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三十八》卷八十二,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711页。
1702051517
1702051518
(278) 《唐律疏议·斗讼》卷第二十三,第61,1636,1576页。
1702051519
1702051520
(279) 《新唐书·刑法志》卷五十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07页。
1702051521
1702051522
1702051523
1702051524
1702051526
中国儒学史 第七章 中唐儒家的经世思想
1702051527
1702051529
第一节 经世济民——刘晏的经济改革
1702051530
1702051531
一、刘晏的生平事略
1702051532
1702051533
刘晏(715—780年),字士安,曹州南华人(今山东东明)。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主持唐廷财政二十年,是中唐时期杰出的理财专家。自幼聪慧好学,八岁时,玄宗东封泰山,晏曾“献颂行在”,玄宗感到惊奇,命宰相张说面试,评价是:“国瑞也”。玄宗授秘书省正字,号为“神童”,名震一时。作为储才,刘晏在秘书省供职,与鸿儒硕学交游,开阔了眼界,增长了学识。开元末年,河南河北水患,玄宗派员赈灾,也触动了刘晏济民水火的情怀,于是一反乐为京官的风气,申请外任县令。历经夏、温两县,“所至有惠利可纪,民皆刻石以传”(1)。再迁侍御史。
1702051534
1702051535
安史乱起,刘晏适在襄阳。永王璘起兵,“署晏右职,固辞”。且移书宰相房琯,论当世形势曰:“今诸王出深宫,一旦望桓、文功,不可致。”文辞虽然委婉,却一语击中要害,可见刘晏的远见卓识。永王果然并不讨贼,而是欲往东南自立。时刘晏任度支郎中,领江淮租庸事。晏至吴郡与采访使李希言谋拒之。希言战不利,意欲弃城。晏为陈可守计,因分兵坚守苏杭,使永王不得南下。永王闻晏有备,遂亦西取扬州,兵败身死。然晏“终不言功”。后历陇、华二州刺史,迁河南尹,进户部侍郎,兼御史中丞、度支铸钱盐铁等使,兼京兆尹。史评其在官“大体不苛,号称职”。
[
上一页 ]
[ :1.70205148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