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51635
此外,刘晏在原来榷铁、榷茶等国家专卖项目中,也引进了类似的经营模式,并不仅限于盐政而已。但亦有反其道而行之者,真是应变无穷,唯以养民理财为鹄的。如在漕运改革中也实行了官商合作的类似改革,以雇佣劳动代替强迫劳役。不过,是收回过去委托民间“船头”督运的权利,改为政府自办运输。劳力也由征役改为招雇,采取给付酬劳的方式,废除行之已久的强行征派及无偿劳役。刘晏又与工商合作,改革运输方式,以盐利厚给其值,在扬州建造适合不同水域的坚船,以便分段运输,“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虽然增加数处运积地点,但是减少了粮船倾覆及停贮待运的损失。采取袋装囊米的方式舟运,降低了运费与损耗。“岁转粟百一十万石,无升斗溺者。轻货自扬子至汴州,每驮费钱二千二百,减九百,岁省十余万缗。”(40)刘晏借助民间资本力量解决漕运难题,既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效率;利用航运商的技术和管理,代替腐败无能的官吏,消除了漕运的种种弊端。
1702051636
1702051637
刘晏不仅在盐政中利用私商,而且在常平仓粮的调剂中,也把以粮易物的贸易活动交给私商经营。国家从常平仓中“多出菽粟,恣之粜运,散入村闾,下户力农,不能诣市,转相沾逮”。沾逮就是分润的意思;还有“易其杂货,因人之力,转于丰处”(41)。这些都须利用行商来完成。史称其“不发丁男,不劳郡国,盖自古未之有也”(42)。说明其经营模式,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客观实际,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具有重大进步意义。
1702051638
1702051639
从西汉以来,国家经营、垄断工商业的目的在于抑商,贱视商人,夺商贾之利。而刘晏则在国家经营的工商事业中重视商人,利用商人,依靠商人。由打击商人转而利用商人,用以改善国家的财政经济,这是中国财政思想史上的一个重大转变。是社会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商人势力愈加壮大的反映。刘晏的重商政策,既促进了封建社会中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对自然经济起到瓦解的作用。很显然,这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向更高阶段发展的重要一环。
1702051640
1702051641
刘晏榷盐新制是唐代盐政史中最为成功的、最具成效的改革。其取得巨大成效的原因,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也可为现实社会提供有益的参考。胡寄窗强调,在封建中国的财政史上,刘晏是以往秉政的儒者中,特别强调以一般商业经营原则处理国家财政的惟一思想家,因而他的财政措施对人民的干扰较小。刘玉峰也认为,新法的高明之处是在食盐的零售上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引入商人和商业机制,从而使其更加灵活和富有成效。
1702051642
1702051643
(三)刘晏与税制改革
1702051644
1702051645
刘晏理财所处的李唐时代,是一个亟需实行变革的时代,安史之乱的冲击,使李唐王朝的一切制度弊端都暴露无遗,曾给大唐带来富强的均田制和租庸调法,在推行百年之后,均田制逐渐解体,农民大量逃亡,户籍混乱。“唐初,赋敛之法为租、庸、调,有亩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玄宗末年,板籍浸坏,多非其实。”(43)至德以后,赋税繁多,无复常准。百姓旬输月送,不胜困弊。“富人多丁者,以宦、学、释、老得免,贫人无所入则丁存。故课免于上,而赋增于下。是以天下残瘁,荡为浮人,乡居地著者百不四五。”(44)因此,以计丁征课的租庸调制已经无法实行;藩镇割据,专霸一方,已使国家的税收严重萎缩,而平叛战争的需要,又使军国用度有增无已,国家财政因之陷入崩溃的边缘。史称肃、代之际,“官厨无兼时之积”(45);“太仓空虚,雀鼠犹饿”(46)。百官的俸禄也不能正常开支。唐政府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千方百计筹措办法,另立多种税目,强行勒索,以至“科敛之名凡数百,废者不削,重者不去,新旧仍积,不知其涯”(47)。
1702051646
1702051647
为了摆脱困境,唐政府一直在实行税法改革,由于华北已非朝廷所有,遂决定于江淮以南试行新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刘晏拜度支郎中兼侍御史,领江淮租庸。代宗七月的诏书曰:
1702051648
1702051649
逆虏未平,师旅淹岁,军用匮乏,常赋莫充,所以税亩于荆、吴,校练于淮海,从权救弊,盖非获已。(48)
1702051650
1702051651
李华《润州丹阳复练塘颂》亦载:
1702051652
1702051653
时前相国刘尚书晏,统东方诸候,平其贡税,闻而悦之。(49)
1702051654
1702051655
可惜,这一试行于江淮,“从权救弊”的税亩法,究竟与战前的地税有何不同?刘晏又是如何“平其贡税”的?其具体内容,实施时间的久暂,由于书阙有间,都已无从知晓。
1702051656
1702051657
然而却可以根据同时期的一些类似改革,推知其大体内容。如舒州刺史独孤及别辟蹊径,创立“口赋法”进行征税。被人嘲笑和攻击为:使“富倍优,贫倍苦”。独孤及在《答杨贲处士书》中辩解说:
1702051658
1702051659
昨者据保薄数,百姓并浮寄户共有三万三千,比来应差科者惟有三千五百,其余二万九千五百户,蚕而衣,耕而食,不持一钱以助王赋。每岁三十一万贯之税,悉钟于三千五百人之家。
1702051660
1702051661
兼本丁租庸犹输四五十贯,以此人焉得不日困,事焉得不日蹙,其中尤不胜其任者,焉得不襁负而逃。若以已困之人,已竭之力,抒轴不已,恐州将不存,苟以是为念,安敢不夙兴夜惕,思有以拯之,方今为口赋,诚非彝典。意欲以五万一千人之力,分三千五百家之税。愚谓之可复,使多者用此以为裒,少者用此以为益,损有余补不足之道,实存乎其中,富人贫人,悉令均减。今己择吏分官,以辨其差等,量分入赋,其数悬榜,以示之信。
1702051662
1702051663
天下无不食王土之臣,宁有不输王赋之民?(50)
1702051664
1702051665
可知其所创“口赋法”并非历史上的人口税。而且点明改革的原因是官僚、豪强以及众多浮寄户等,以各种名目逃脱租税。只剩约10%的税户,来承担繁重的赋税,实在不堪重负。改行“口赋法”,旨在“损有余补不足”。“口赋法”将上级分配给舒州的税额按人口数量、财产多少分等摊派交纳,还定时悬榜公布,以示之信。这种做法明显不同于租庸调的计丁征课,也和分等征收户税的方案不同。因此,这是一种革新的税法。
1702051666
1702051667
关中京畿地区亦相继进行税制改革。京兆府曾以“量沃瘠之差,定赋敛之重”。开始按土地肥沃程度定出等差征收田亩税;并以夏麦与秋田对举,每年分夏秋两季交纳。《新唐书·食货志》记载:“自代宗时,始以亩定税而敛以夏秋。”(51)田亩税区分夏税与秋税,这是以往历史上所没有的,说明斯时实践中已经开始征集“两税”。
1702051668
1702051669
值得注意的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三月的一篇敕文《免京兆府税钱制》中,第一次出现“两税法”字样。文曰:
1702051670
1702051671
敕:守位聚人,有赋有税,所以奉宗庙之祀,备水旱之灾,事之大经,古今不易。国家计其户籍,俾出泉货,著在令典,谓之两税,天下通制,行之久矣。自师旅荐兴,征调烦数,法度多峻,遂废其名。近举旧章,用导薄赋,施於中外,其法一也。(52)
1702051672
1702051673
可见“两税”之说早在大历四年即已提出,且已立法推行,只不过一度废止罢了。
1702051674
1702051675
如此,则“两税”法究竟由谁最先提出?则成为问题。张鸿生经考证著文说:可以断定:绝非杨炎,而是在刘晏、第五琦二人之间,而刘晏最为可能。(53)
1702051676
1702051677
大历四年(公元769年),刘晏早已恢复漕运,改革盐法,解决了濒临崩溃的国家财政。作为分掌财政的宰相,参预了这一时期朝廷包括税制在内的所有经济政策的制定。
1702051678
1702051679
刘晏理财的指导思想是“以养民为先”,原则是“富其国而不劳于民”,措施是在旧秩序中进行整顿,而不主张直接加赋或苛税于民。唐王朝在大历四年确立的夏秋田亩两税制,与其一贯的主张与作法吻合。在刘晏执掌财政期间,朝廷颁发一系列减免税赋的新税则。大历四年,前后五个月,连发三道敕文,夏秋两税一减再减,总量几乎过半,可见用心之慎重和细密。通观这三篇敕文,有几点值得注意。第一,敕称“令在必行,用明大信”(54),说明朝廷具有改革税制的决心;第二,重新规定每亩税额,比以往有所减轻,成为两税法中亩税的蓝本;第三,按土地质量和产量分等收税,使负担更为合理;第四,亩税分为夏秋两季征收,实已奠定两税法的基础。
1702051680
1702051681
是年,永平军节度使、滑州刺史令狐彰临终手疏辞表,举能自代。他认为刘晏“知识忠贞,堪委大事”(55),奏请代宗让吏部尚书刘晏代替自己充任永平军节度使。
1702051682
1702051683
可见刘晏在朝中威信之高。大历十一年(公元776年),藩镇反叛,“河南节帅所据,多不奉法令,征赋也随之。州县虽益减,晏以羡余相补,人不加赋,所入仍旧,议者称其能”(56)。而杨炎在两税法奏疏文中,说“军国之用仰给于度支、转运二使,四方大镇,又自给于节度、团练使,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于是朝纲大坏”(57),则显然不符合事实,对于刘晏来说,则无异污蔑。杨炎对于刘晏掌管的度支、转运二使的全盘否定,明显带有挟私报复的强烈偏见。尽管如此,仍须承认杨炎的“两税法”是唐王朝财政史上最为重要的经济改革。但刘晏在大历年间所进行的财税整顿,“两税法”已经呼之欲出,也是不争的事实。杨炎初上两税法,朝端“属望贤相”,但其后的作为无不令人失望,以致被卢杞构陷致死。卢杞固然是大奸慝,但其与卢杞的矛盾,没有一件关乎军国大计,全是小人意气之争。所以《新唐书传论》说其咎由自取,不是没有道理的。
1702051684
[
上一页 ]
[ :1.702051635e+09 ]
[
下一页 ]